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单增李斯特菌简介 | 第13-14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危害 | 第15-16页 |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 | 第16-17页 |
·预测模型的分类 | 第17-18页 |
·预测模型的可靠性评价方法 | 第18页 |
·预测微生物学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 第20-23页 |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概述 | 第20-21页 |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与发展应用 | 第21页 |
·食品微生物风险管理概述 | 第21-23页 |
·风险评估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第23-26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8-40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28-29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9-30页 |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制备 | 第30页 |
·生长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生长模型的数学参数评价 | 第31页 |
·速冻失活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18℃存活曲线的建立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 | 第32-34页 |
·初级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次级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次级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第36-37页 |
·速冻失活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18℃的存活曲线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风险评估 | 第40-55页 |
·引言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某市居民摄入即食凉拌菜的膳食调查 | 第40-41页 |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检测 | 第41页 |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风险评估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3页 |
·居民膳食调查结果统计 | 第42-43页 |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风险评估 | 第44-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微生物风险评估软件的开发 | 第55-63页 |
·sQMRA 工具的开发 | 第55-59页 |
·问题设置 | 第55-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工具的开发 | 第59-61页 |
·软件介绍与应用 | 第59-61页 |
·结果分析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本章小节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管理 | 第63-76页 |
·风险管理的原则与一般框架 | 第63-66页 |
·风险管理的原则 | 第63-64页 |
·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 | 第64-66页 |
·微生物风险管理措施 | 第66页 |
·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66-71页 |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 第67页 |
·欧盟 | 第67-68页 |
·美国 | 第68-69页 |
·中国香港 | 第69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69-71页 |
·对我国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 FSO 值的假设性研究 | 第71-73页 |
·FSO 的概念 | 第71页 |
·FSO 值的假设性研究 | 第71-73页 |
·对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管理建议 | 第73-75页 |
·减少原材料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 | 第74页 |
·控制运输、销售、食用时的单增李斯特菌 | 第74页 |
·开展培训教育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研究结论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