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油气悬架的车身高度控制与平顺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功能要求 | 第11-12页 |
·悬架定义 | 第11页 |
·悬架的性能要求 | 第11-12页 |
·悬架系统的组成 | 第12-13页 |
·导向机构 | 第12-13页 |
·弹性元件及阻尼元件 | 第13页 |
·稳定装置 | 第13页 |
·悬架系统的分类 | 第13-15页 |
·按导向机构划分 | 第13-14页 |
·按刚度阻尼的可调性划分 | 第14-15页 |
·国内外主动油气悬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主动油气悬架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主动油气悬架发展状况 | 第15-17页 |
·主动油气悬架的应用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车辆模型简化及振动特性研究 | 第18-33页 |
·车辆振动系统的简化 | 第18-21页 |
·整车七自由度系统 | 第18-19页 |
·平面四自由度、二自由度系统 | 第19页 |
·车身车轮二自由度系统 | 第19-20页 |
·车身单自由度系统 | 第20-21页 |
·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振动系统 | 第21-25页 |
·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振动系统微分方程 | 第21-22页 |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 | 第22-24页 |
·1/4 车辆振动系统的传递特性 | 第24-25页 |
·1/4 车辆振动系统的算例分析及计算机仿真 | 第25-31页 |
·AMESim 软件简介 | 第25-26页 |
·1/4 车辆振动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主振型的解算 | 第27-28页 |
·模态振型仿真 | 第28-30页 |
·传递特性的仿真 | 第30-31页 |
·主动悬架振动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 第31-32页 |
·主动悬架振动微分方程 | 第31-32页 |
·传递函数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主动油气悬架的设计及车身高度控制仿真 | 第33-56页 |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 第33-37页 |
·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 第34-37页 |
·油气悬架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 | 第37-39页 |
·油气悬架的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油气悬架的分类 | 第38-39页 |
·油气悬架的特点 | 第39页 |
·油气弹簧蓄能器初始充气压力及节流阀系参数设计 | 第39-41页 |
·蓄能器初始充气压力计算 | 第39-41页 |
·油气弹簧节流孔面积 A0的设计 | 第41页 |
·基于 AMESim 的油气悬架模型参数确定 | 第41-45页 |
·等效减振器的设计 | 第42-43页 |
·蓄能器初始充气压力和额定容积的确定 | 第43-45页 |
·被动油气悬架模型的搭建与功能验证 | 第45-47页 |
·被动油气悬架模型的搭建 | 第45-46页 |
·被动油气悬架功能的验证 | 第46-47页 |
·基于车身高度控制的主动油气悬架系统仿真 | 第47-51页 |
·主动油气悬架模型搭建及载荷描述 | 第47-48页 |
·仿真设置及后处理 | 第48-49页 |
·位置误差校正 | 第49-51页 |
·油气弹簧最佳节流直径的选择 | 第51-55页 |
·车身单自由度振动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液压缸参数设置 | 第52页 |
·蓄能器额定容积 V0和初始充气压力 P0的确定 | 第52-53页 |
·仿真设置及结果 | 第53页 |
·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路面谱的获得及平顺性的定义、评价方法 | 第56-71页 |
·路面谱及其表达 | 第56-58页 |
·路面不平度的获得方法 | 第58-63页 |
·逆 Fourier 变换法 | 第58-59页 |
·谐波叠加法 | 第59页 |
·过滤泊松过程模型 | 第59-60页 |
·滤波白噪声法 | 第60-63页 |
·车辆平顺性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 第63-67页 |
·平顺性的定义 | 第63-64页 |
·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64-66页 |
·车辆振动评价方法 | 第66-67页 |
·平顺性分析的解析表达 | 第67-70页 |
·功率谱密度与均方值的关系 | 第68页 |
·双自由度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幅频特性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半车结构的平顺性仿真及控制臂的有限元分析 | 第71-87页 |
·HyperWorks 软件简介 | 第71-72页 |
·悬架参数及半车模型的建立 | 第72-75页 |
·悬架系统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72-73页 |
·麦弗逊独立前悬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73-75页 |
·半车结构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75-82页 |
·B 级路面不同车速工况下平顺性仿真 | 第75-78页 |
·系统参数对平顺性的影响 | 第78-80页 |
·车轮定位参数变化 | 第80-82页 |
·V 型控制臂的刚度强度有限元分析 | 第82-84页 |
·V 型控制臂的模态分析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87-8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88页 |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