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敬畏—对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哲学思考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6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概述 | 第19-33页 |
第一节 大兴安岭地区的基本概况 | 第19-23页 |
一、地理环境 | 第19-20页 |
二、人口与民族状况 | 第20-22页 |
三、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内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以猎为主、渔牧采集为辅的传统生产 | 第23-29页 |
一、最重要的生产——狩猎 | 第23-26页 |
二、辅助的生产——牧、农、渔和采集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以乌力楞作为生产组织 | 第29-33页 |
一、乌力楞的组成 | 第29-30页 |
二、乌力楞的特征与本质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敬畏之中的物质生产 | 第33-47页 |
第一节 自然崇拜体现出的敬与畏 | 第33-36页 |
一、崇拜自然现象 | 第33-34页 |
二、对火的畏惧 | 第34-35页 |
三、对山林的敬尚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图腾崇拜中的生产 | 第36-38页 |
一、狩猎活动中对动物的崇拜 | 第36-37页 |
二、传统狩猎生产的崇熊习俗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人神沟通的使者——萨满 | 第38-43页 |
一、萨满 | 第38-39页 |
二、萨满祭祀活动 | 第39-42页 |
三、萨满活动的生产意义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敬畏自然的哲学思考 | 第43-47页 |
一、自然神崇拜的本质 | 第43-44页 |
二、自然≥人 | 第44-45页 |
三、自然的整体性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充满灵性的生存家园 | 第47-57页 |
第一节 传统生产对森林的保护 | 第47-52页 |
一、对森林的爱惜 | 第48-51页 |
二、对森林的节约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以林为家,回报森林 | 第52-54页 |
一、感恩与回报 | 第52-53页 |
二、人林的平等共生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森林情感的哲学思考 | 第54-57页 |
一、灵性世界观 | 第54页 |
二、人对万物的道德关怀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大兴安岭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当代启示 | 第57-65页 |
第一节 现代生产方式对当代生存环境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一、生存环境的恶化 | 第57-58页 |
二、生态意识的缺失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对提升现代社会生态意识的启示 | 第59-61页 |
一、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 第59-60页 |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启示 | 第61-65页 |
一、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 第61-62页 |
二、人要对自然负责 | 第62-63页 |
三、避免过度索取自然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