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车站关键结合部位火灾烟气流动特性与控制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21页
     ·引言第17-19页
     ·地铁火灾的危害性第19-21页
     ·地铁火灾的特殊性第21页
   ·研究现状第21-24页
     ·试验研究第22页
     ·数值模拟研究第22-24页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章节安排第26-28页
 参考文献第28-33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测量系统的设计第33-55页
   ·引言第33页
   ·相似准则第33-36页
   ·国内外地铁火灾模拟实验模型第36-39页
   ·本文的实验模型第39-48页
     ·小尺寸地铁车站烟气控制实验台第39-46页
     ·全尺寸列车火灾模拟实验台第46-48页
   ·测量系统第48-52页
     ·火源功率测量系统第48-49页
     ·烟气温度测量系统第49-50页
     ·烟气控制系统的测量第50-51页
     ·气体组分测量系统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站台到站厅关键结合部位挡烟垂壁对站台火灾顶棚温度分布影响的研究第55-75页
   ·引言第55-56页
   ·前人研究概况第56-62页
     ·狭长空间温度衰减模型第56-58页
     ·经典羽流模型第58-62页
   ·挡烟垂壁作用下站台顶棚烟气温度分布的理论分析第62-65页
   ·实验验证和讨论第65-71页
     ·实验设计第65-6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小结第71-72页
 本章符号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第四章 列车火灾时隧道与站台关键结合部位烟气流动特性第75-101页
   ·引言第75-76页
   ·前人研究概况第76-80页
     ·站台火灾第76-78页
     ·隧道火灾第78-80页
   ·实验设计第80-8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97页
     ·隧道轨行区温度分布第82-93页
     ·站台区温度分布第93-97页
   ·小结第97-98页
 本章符号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第五章 列车火灾时细水雾和纵向风耦合作用下烟气在隧道和站台关键结合部位的蔓延特性第101-117页
   ·引言第101页
   ·前人研究概况第101-103页
   ·全尺寸实验设计第103-10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6-112页
     ·典型实验现象第106-108页
     ·温度场分布第108-110页
     ·CO浓度分布第110-112页
   ·小结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7页
第六章 列车火灾停靠车站时车站关键结合部位烟气控制模式优化第117-141页
   ·引言第117-118页
   ·前人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CFD数值建模第119-127页
     ·数值模型第119-121页
     ·物理模型第121-125页
     ·网格独立性测试第125-127页
   ·全封闭式屏蔽门设置形式下多套烟气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模式优化第127-130页
   ·半高安全门设置形式下多套烟气控制系统的协同工作模式优化第130-133页
   ·辅助烟气控制设施挡烟垂壁和防火卷帘设置形式优化第133-136页
     ·数值模型和火灾场景设置第133-134页
     ·车站烟气质量分数的分布第134-136页
   ·小结第136-137页
 本章符号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本文结论第141-142页
   ·本文创新点第142-143页
   ·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行时间质谱仪数据获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光束采样光栅采样效率均匀性和损伤阈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