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光纤传感器概述 | 第11-12页 |
| ·光纤消逝场传感器 | 第12-17页 |
| ·光纤消逝场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 ·传感结构的分析与应用 | 第16-17页 |
| ·基于金属结构修饰的光纤消逝场传感 | 第17-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1-2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2-25页 |
| 2 光纤消逝场传感的基本理论 | 第25-47页 |
| ·消逝场的产生及特性 | 第25-28页 |
| ·光纤中的消逝场 | 第25-27页 |
| ·消逝场的特点及能流特性 | 第27-28页 |
| ·光纤消逝场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 第28-30页 |
| ·消逝场激励 LSPR 共振型传感 | 第28-29页 |
| ·吸收型光纤消逝场传感 | 第29-30页 |
| ·传感灵敏度影响分析 | 第30-45页 |
| ·光纤中的传播模式理论 | 第31-37页 |
| ·包层功率占有率的确定 | 第37-38页 |
| ·关键参数对传感灵敏度的影响 | 第38-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3 金属微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分析 | 第47-75页 |
| ·金属纳米结构基本光学特性 | 第47-54页 |
| ·Mie 散射理论 | 第47-50页 |
| ·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 | 第50-51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理论与建模 | 第51-54页 |
| ·简单形状的金属纳米结构的传感特性 | 第54-63页 |
| ·单个球形银纳米粒子的消光特性 | 第54-56页 |
| ·银纳米粒子簇的相互作用 | 第56-58页 |
| ·银纳米粒子与光纤基底的耦合分析 | 第58-61页 |
| ·几种常见简单金属纳米结构传感性能总结 | 第61-63页 |
| ·金属/介质/金属三层复合结构的 LSPR 活性基底特性研究 | 第63-74页 |
| ·引言 | 第63-64页 |
| ·Ag/SiO2/Ag 新月复合纳米柱结构 | 第64-69页 |
| ·三角星形复合纳米柱结构 | 第69-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4 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光纤消逝场传感实验 | 第75-91页 |
| ·传感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第75-81页 |
| ·传感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 第75-77页 |
| ·传感光纤的制备 | 第77-81页 |
| ·传感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81页 |
| ·无修饰的光纤消逝场传感实验 | 第81-84页 |
| ·对不同待测物质的检测 | 第81-83页 |
| ·讨论与误差分析 | 第83-84页 |
| ·金属球修饰的光纤消逝场传感器的传感检测实验 | 第84-90页 |
|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修饰 | 第84-87页 |
| ·对不同浓度和折射率的响应测试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5 银核金壳复合纳米结构的特性研究及传感实验 | 第91-105页 |
| ·引言 | 第91-93页 |
| ·核壳结构的 LSPR 特性 | 第93-99页 |
| ·核壳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93-94页 |
| ·参数优化仿真 | 第94-99页 |
| ·银核金壳复合纳米结构修饰的光纤消逝场传感实验 | 第99-102页 |
| ·银核金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99-100页 |
| ·传感实验 | 第100-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 6 结束语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5-106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结论 | 第106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6-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