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问卷调查方法 | 第15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立意创新:明确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 | 第16页 |
·理论创新:提出科学精神是可以测度的 | 第16页 |
·对策创新:提出建立长效机制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 | 第16-17页 |
第2章 科学精神概述 | 第17-28页 |
·科学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22页 |
·科学精神的内涵 | 第17-22页 |
·科学精神的特征 | 第22页 |
·制约科学精神形成的因素和测度 | 第22-25页 |
·制约科学精神的形成因素 | 第22-24页 |
·科学精神的测度 | 第24-25页 |
·科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5-28页 |
·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25-26页 |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 第26-28页 |
第3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及探索历程 | 第28-34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 第28-31页 |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28-29页 |
·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化发展 | 第29-30页 |
·促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 第30-31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探索历程 | 第31-34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理论探索 | 第31-32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探索 | 第32-34页 |
第4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4-58页 |
·大学生在科学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4-48页 |
·对科学精神认知不够全面 | 第34-36页 |
·对封建迷信鉴别能力低 | 第36-37页 |
·理想的树立缺乏科学精神 | 第37-38页 |
·生活目的缺乏科学精神 | 第38-40页 |
·学习目的脱离科学精神 | 第40页 |
·职业选择远离科学精神 | 第40-41页 |
·求实与批判精神不足 | 第41-44页 |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 第44-46页 |
·敬业献身与回报社会精神欠缺 | 第46-48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4页 |
·对科学精神培育不重视,培育效果不理想 | 第48-49页 |
·科学精神培育途径少,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 第49-50页 |
·教师科学精神水平参差不齐 | 第50-53页 |
·科学精神培育氛围与机制尚未形成 | 第53-54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54-58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问题的外在原因 | 第54-56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 第56-58页 |
第5章 新时期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对策 | 第58-74页 |
·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 第58-61页 |
·更新教育理念,重视科学精神培育 | 第58-59页 |
·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 | 第59-61页 |
·更新学习理念,提高科学精神的思想认识 | 第61页 |
·创新途径,提高成效 | 第61-64页 |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 第61-62页 |
·通过“观”“会”“赛”的渠道,提升科学素养 | 第62-63页 |
·利用网络渠道,加强学生科学精神教育 | 第63-64页 |
·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 第64-66页 |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尊重科学大氛围 | 第64-65页 |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尊重科学小氛围 | 第65-66页 |
·优化队伍,提高素质 | 第66-68页 |
·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授课质量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 第66页 |
·建设一支研究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 第66-67页 |
·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 | 第67-68页 |
·建立机制,促进培育 | 第68-71页 |
·建立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激励机制 | 第68-69页 |
·建立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评价机制 | 第69-71页 |
·借鉴经验,为我所用 | 第71-74页 |
·美国培育科学精神的经验 | 第71页 |
·将科学史融入教学 | 第71-72页 |
·加强研究,掌握科学史规律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大学生科学精神现状 | 第74页 |
·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