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创新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0-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第一章 国产商业电影市场概况 | 第25-45页 |
第一节 商业电影的概念和特点 | 第25-28页 |
第二节 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发展历程 | 第28-35页 |
一、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阶段 | 第28-30页 |
二、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反思 | 第30-35页 |
第三节 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 第35-40页 |
一、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 | 第35-38页 |
二、中国商业电影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 第38-40页 |
第四节 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社会学分析视角 | 第40-45页 |
一、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40-41页 |
二、电影分级制度——市场失灵与传媒业的政府管制 | 第41-43页 |
三、主旋律影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电影市场的“妥协”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 | 第45-67页 |
第一节 国产商业电影市场参与主体 | 第45-51页 |
一、生产主体 | 第46-49页 |
二、发行主体 | 第49-50页 |
三、放映主体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国产商业电影市场参与主体的关系分析 | 第51-55页 |
第三节 国产商业电影市场的运作 | 第55-67页 |
一、明星制 | 第56-57页 |
二、制片人中心制 | 第57-58页 |
三、市场营销策略 | 第58-60页 |
四、后电影产品开发 | 第60-61页 |
五、资本运作 | 第61-63页 |
六、合拍片策略 | 第63-64页 |
七、品牌策略 | 第64-67页 |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国家规制 | 第67-84页 |
第一节 电影市场中的国家角色 | 第67-70页 |
一、西方学界关于国家规制的理论 | 第67-6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规制的理论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国产电影市场的国家规制变迁及现状 | 第70-77页 |
一、国产电影市场国家规制的变迁 | 第70-72页 |
二、国产电影市场国家规制的现状 | 第72-77页 |
第三节 国家规制的效应分析 | 第77-84页 |
一、制片行业国家规制的效应分析 | 第77-81页 |
二、发行行业及放映行业国家规制的效应分析 | 第81-84页 |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 | 第84-113页 |
第一节 调查过程 | 第84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84页 |
二、访谈调查 | 第84页 |
第二节 国产商业电影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 第84-107页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第84-88页 |
二、消费者观看电影的特点 | 第88-94页 |
三、影响消费原因 | 第94-102页 |
四、国产影片的消费群体与国外影片的消费群体比较调查 | 第102-107页 |
第三节 国产商业电影消费者主体性建构 | 第107-113页 |
一、观众消费心理对国产商业电影市场影响 | 第107页 |
二、消费需求对国产商业电影市场影响 | 第107-113页 |
第五章 国产商业电影市场的文化建构 | 第113-130页 |
第一节 现代文化、思潮与国产商业电影 | 第113-119页 |
一、早期中国电影的平民、民族化文化倾向 | 第113-115页 |
二、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影 | 第115-116页 |
三、中国的电影主旋律和“娱乐化”交锋时代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中国商业电影 | 第119-123页 |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缺乏自觉 | 第120-121页 |
二、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契合度不高 | 第121-122页 |
三、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情怀 | 第122页 |
四、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缺乏坚持和自信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商业电影 | 第123-130页 |
一、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 | 第123-125页 |
二、中国商业电影的“全球化”进程 | 第125-127页 |
三、中国商业电影如何应对“全球化” | 第127-130页 |
研究总结 | 第130-136页 |
一、结论与启示 | 第130-135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附录:国产商业电影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 第143-148页 |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后记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