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村与都市民俗研究--以武汉昙华林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4-23页 |
一、研究取向:他者视角 | 第14-15页 |
二、研究理论——都市民俗学 | 第15-18页 |
三、研究载体——新兴的都市艺术村 | 第18-23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23-2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二、现实和应用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25-31页 |
一、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28页 |
二、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昙华林艺术村掠影 | 第31-60页 |
第一节 印象昙华林 | 第31-47页 |
一、调查区域的界定 | 第31-33页 |
二、行走在昙华林的空间与时间 | 第33-44页 |
三、昙华林:岁月留痕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昙华林的生活世界 | 第47-54页 |
一、人群组成 | 第47-49页 |
二、经济方式 | 第49-51页 |
三、社区生活 | 第51-53页 |
四、权力分布 | 第53-54页 |
五、城市印迹 | 第54页 |
第三节 目前昙华林艺术村发展的主要困境 | 第54-60页 |
一、发展势头过于缓慢 | 第55-56页 |
二、传统文化开始消亡 | 第56-57页 |
三、文化创作与商业的矛盾 | 第57-58页 |
四、艺术空间与衍生空间的矛盾 | 第58-60页 |
第三章 中国艺术村研究 | 第60-102页 |
第一节 中国艺术村发展简史 | 第60-84页 |
第二节 中国艺术村:规律与危机 | 第84-102页 |
一、艺术村功能论 | 第85-87页 |
二、艺术村的产生条件 | 第87-92页 |
三、艺术村长期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 第92-102页 |
第四章 昙华林艺术村与都市民俗 | 第102-133页 |
第一节 昙华林:从艺术村到都市民俗 | 第102-114页 |
一、都市民俗区:昙华林艺术村的发展前景 | 第103-105页 |
二、都市民俗:内涵、要素与意义 | 第105-108页 |
三、昙华林中的都市民俗 | 第108-110页 |
四、昙华林:都市民俗区 | 第110-112页 |
五、昙华林都市民俗区:合理性 | 第112-113页 |
六、昙华林都市民俗区:可能性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昙华林:目前困境的对策 | 第114-121页 |
一、昙华林艺术村的发展优势 | 第115-117页 |
二、昙华林艺术村的发展劣势 | 第117-121页 |
三、昙华林艺术村目前困难的解决建议 | 第121页 |
第三节 昙华林都市民俗区:在商业与文化的交锋中 | 第121-133页 |
一、昙华林中的实践性文化 | 第126-127页 |
二、昙华林的生活性文化 | 第127-129页 |
三、昙华林的创造性文化 | 第129-133页 |
第五章 昙华林:展望与总结 | 第133-138页 |
第一节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方针规划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本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2页 |
附录:昙华林访谈问卷 | 第162-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