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致谢 | 第12-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金属热变形行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晶体塑性理论及其应用 | 第20-22页 |
·计算机模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22-27页 |
·经验数学模型(Empirically-based model) | 第23-24页 |
·物理解析模型(Physically-based model) | 第24-25页 |
·介观尺度计算方法(Mesoscopic model) | 第25-27页 |
·钛合金相变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课题来源与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课题来源 | 第29页 |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TA15合金高温变形实验及相变研究 | 第32-47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EBSD技术简介及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TA15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 第35-39页 |
·摩擦修正方法 | 第35-36页 |
·流变行为分析 | 第36-39页 |
·变形工艺参数对形变组织的影响 | 第39-46页 |
·变形温度对形变组织的影响 | 第40-43页 |
·应变速率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3-45页 |
·变形程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晶体塑性理论 | 第47-58页 |
·引言 | 第47页 |
·晶体塑性理论 | 第47-57页 |
·晶体塑性变形几何学与运动学 | 第47-50页 |
·率相关晶体塑性本构关系 | 第50-53页 |
·多晶体塑性本构模型 | 第53-54页 |
·晶体塑性本构的有限元实现 | 第54-56页 |
·晶体塑性有限元与传统工程有限元的比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58-67页 |
·元胞自动机方法 | 第58-61页 |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 | 第58-59页 |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思想 | 第59-60页 |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60-61页 |
·再结晶模型及相变模型概述 | 第61-66页 |
·再结晶模型概述 | 第61-65页 |
·相变模型概述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TA15合金热变形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 | 第67-82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TA15合金宏观热压缩变形模拟 | 第68-71页 |
·金属变形过程中的传热与热-力耦合分析 | 第68-70页 |
·宏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0-71页 |
·TA15合金热变形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1-75页 |
·滑移系及晶体取向 | 第71页 |
·晶体塑性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1-73页 |
·多晶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形变储存能的分布 | 第74-75页 |
·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5-80页 |
·变形后的应力、应变分布 | 第75-77页 |
·滑移系的开动情况 | 第77-80页 |
·形变储存能的分布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TA15合金相变的元胞自动机—晶体塑性有限元耦合模拟 | 第82-99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晶体塑性有限元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数据传递 | 第83-84页 |
·TA15合金再结晶物理模型 | 第84-86页 |
·再结晶模型假设 | 第84-85页 |
·再结晶模型形核及生长模型 | 第85-86页 |
·TA15合金相变物理模型 | 第86-88页 |
·相变模型假设 | 第86-87页 |
·相变模型形核及生长模型 | 第87-88页 |
·再结晶、相变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88-92页 |
·再结晶模型 | 第88-90页 |
·相变模型 | 第90-92页 |
·TA15合金的相变、再结晶CPFEM-CA耦合模拟 | 第92-98页 |
·相变模拟 | 第92-95页 |
·动态再结晶模拟 | 第95-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全文总结 | 第99-100页 |
·工作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5页 |
附录1 | 第115-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