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中国一流大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6页 |
·高等教育概述 | 第20-22页 |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 第20-21页 |
·高等教育的目标 | 第21页 |
·高等教育的任务 | 第21-22页 |
·当代大学的性质和职能 | 第22-23页 |
·当代大学的性质 | 第22页 |
·当代大学的职能 | 第22-23页 |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985 工程”目标“中国一流大学”的定义 | 第26-32页 |
·“中国一流大学”的概念特征 | 第26-27页 |
·模糊性概念 | 第26-27页 |
·发展性概念 | 第27页 |
·综合性概念 | 第27页 |
·“一流”在大学中的使用 | 第27-29页 |
·按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确定的“一流” | 第28页 |
·按大学生奖学金确定的“一流” | 第28-29页 |
·按专业学习成绩确定的“一流” | 第29页 |
·中国一流大学的数量 | 第29-30页 |
·“中国一流大学”的内涵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中国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6页 |
·中国一流大学评价的原则 | 第32-34页 |
·评价思路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3-34页 |
·中国一流大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40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35-36页 |
·一级评价指标 | 第36页 |
·二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6-37页 |
·三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7-40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0-45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40-43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中国一流大学实证分析 | 第46-56页 |
·中国一流大学评价数据选取 | 第46-47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46页 |
·指标数据的来源 | 第46页 |
·指标的量化与处理 | 第46-47页 |
·中国一流大学名单 | 第47-48页 |
·中国一流大学卓越地位显著 | 第48-49页 |
·充分发挥一流大师与学科的合力作用 | 第49-52页 |
·一流大师与学科联系紧密 | 第49-50页 |
·一流大师与学科合力作用发挥的保障 | 第50-52页 |
·三项基本职能共同发展 | 第52-54页 |
·强大的国家扶持力度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建设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议 | 第56-64页 |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 第56-57页 |
·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 | 第56-57页 |
·重点建设特色学科 | 第57页 |
·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57-59页 |
·重视开展个性化教育 | 第57-58页 |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第58-59页 |
·多方面努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 第59-62页 |
·充实科研队伍,树立科研意识 | 第60页 |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健全申报制度 | 第60-61页 |
·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 第61-62页 |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鼓励产学研强强联手 | 第62页 |
·树立正确的社会服务观 | 第62页 |
·重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 第62页 |
·正确处理好三项职能的关系 | 第62-63页 |
·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 第63页 |
·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 | 第69-71页 |
附录2 | 第71-74页 |
附录3 | 第74-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