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一 引言 | 第13-24页 |
| ·生物固氮的研究 | 第13页 |
| ·豆科植物及其结瘤 | 第13-16页 |
| ·豆科树种结瘤调查概况 | 第14-15页 |
| ·苏木亚科决明(Cassia tora)的研究 | 第15-16页 |
| ·豆科植物根瘤结构 | 第16页 |
| ·非豆科植物及其结瘤的研究 | 第16-19页 |
| ·放线菌结瘤植物资源调查 | 第16页 |
| ·根瘤菌侵染非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固氮体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弗兰克氏菌侵染非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固氮体的研究 | 第17-18页 |
| ·放线菌与植物结瘤 | 第18-19页 |
| ·弗兰克氏菌的研究 | 第19-22页 |
| ·弗兰克氏菌的研究历史 | 第19页 |
| ·弗兰克氏菌的分类研究 | 第19-20页 |
| ·弗兰克氏菌的形态结构 | 第20-21页 |
| ·弗兰克氏菌的分离技术与回接 | 第21页 |
| ·弗兰克氏菌的保存 | 第21页 |
| ·共生条件下弗兰克氏菌的研究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的分离 | 第24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的回接方法 | 第24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4页 |
| ·基质土 | 第24页 |
| ·接种 | 第24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Frankia sp.Hrz06菌体的形态学观察 | 第24-25页 |
| ·光学显微观察方法 | 第24-25页 |
| ·扫描电镜观察方法 | 第25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Frankia sp.Hrz06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Frankia sp.Hrz06侵染草本植物结瘤 | 第25-27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根瘤形态及根瘤内生菌的观察方法 | 第27-28页 |
| ·根瘤形态的观察 | 第27页 |
| ·根瘤内生菌的显微观察 | 第27-28页 |
| ·根瘤的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页 |
| ·实验试剂的配置方法 | 第28-29页 |
| ·美蓝染液(Levowitz Weber) | 第28页 |
| ·20ppm的2,4-D溶液 | 第28页 |
| ·铁苏木精染液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三 结果 | 第30-43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回接结瘤后的根瘤形态 | 第30-31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Frankia sp.Hrz06菌体的形态学观察 | 第31-33页 |
| ·弗兰克氏菌菌落生长特征 | 第31页 |
| ·沙棘Frankia形态学特征 | 第31-33页 |
| ·沙棘弗兰克氏菌侵染草本植物结瘤 | 第33-36页 |
| ·不同处理的结瘤情况 | 第33页 |
| ·诱导玉米与沙棘Frankia结瘤 | 第33-34页 |
| ·诱导小麦与沙棘Frankia共生结瘤 | 第34页 |
| ·诱导高粱与沙棘Frankia共生结瘤 | 第34-35页 |
| ·诱导黄秋葵与沙棘Frankia共生结瘤 | 第35页 |
| ·诱导决明与沙棘Frankia结瘤 | 第35-36页 |
| ·根瘤内生菌的显微观察 | 第36-42页 |
| ·玉米根瘤的结构特征 | 第36-38页 |
| ·高粱根瘤的结构特征 | 第38-39页 |
| ·黄秋葵根瘤的结构特征 | 第39-40页 |
| ·决明根瘤的结构特征 | 第40-42页 |
|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 四 讨论 | 第43-47页 |
| ·影响结瘤的因素 | 第43-45页 |
| ·育苗方法 | 第43页 |
| ·药品浓度 | 第43页 |
| ·供试菌种 | 第43-44页 |
| ·自动调控机制 | 第44页 |
| ·弗兰克氏菌与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 ·根瘤内生菌在根瘤中的形态特征 | 第45页 |
| ·菌种保存 | 第45页 |
| ·弗兰克氏菌的应用价值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