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市民社会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导论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市民社会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概念的厘定 | 第15-22页 |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第15-19页 |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5-16页 |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市民社会”的内涵 | 第19-22页 |
·“市民社会”的概念 | 第19-20页 |
·“市民社会”的本质 | 第20-22页 |
3 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 | 第22-30页 |
·市民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 第22-25页 |
·市民社会的历史溯源 | 第22-23页 |
·市民社会的兴起 | 第23-24页 |
·市民社会的衰落 | 第24-25页 |
·市民社会的复兴 | 第25页 |
·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分析 | 第25-30页 |
·市民社会演进的模式 | 第25-26页 |
·市民社会的内在局限 | 第26-28页 |
·市民社会的功能 | 第28-30页 |
4 探索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 | 第30-42页 |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其演变 | 第30-32页 |
·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 | 第30-31页 |
·新中国的单位社会 | 第31-32页 |
·市场经济转型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 | 第32页 |
·呼唤市民社会 | 第32-36页 |
·理论逻辑 | 第33-34页 |
·现实基础 | 第34-36页 |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建构遵循的原则特征 | 第36-37页 |
·历史发展的必然与社会治理有意的调整 | 第36页 |
·理论先行与试点实验并举 | 第36页 |
·市民社会建设服从于和谐社会整体目标的布局 | 第36-37页 |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构成及社会阶层 | 第37页 |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生成 | 第37-42页 |
·自发组织 | 第37-40页 |
·政府引导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