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18页 |
一、刑事司法鉴定的概念与性质 | 第11-14页 |
(一) 司法鉴定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刑事司法鉴定的性质 | 第12-14页 |
二、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概述 | 第14-18页 |
(一)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性质 | 第15页 |
(三)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第二部分 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比较法研究 | 第18-31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 | 第18-22页 |
(一) 德国 | 第18-19页 |
(二) 法国 | 第19-21页 |
(三) 日本 | 第21-22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的比较与评价 | 第22-24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的比较 | 第22-23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的评价 | 第23-24页 |
三、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言启动权配置 | 第24-26页 |
(一) 英国 | 第24-25页 |
(二) 美国 | 第25-26页 |
四、英美专家证言启动权配置的分析与评价 | 第26-27页 |
(一) 英美法系专家证言启动程序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二) 英美法系专家证言‘的启动权的评价 | 第27页 |
五、两大法系启动权配置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 | 第27-31页 |
(一)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理念不同 | 第28页 |
(二)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构造不同 | 第28-29页 |
(三) 陪审制度模式的不同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一、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现状 | 第31-36页 |
(一) 公安机关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现状 | 第31-32页 |
(二) 检察机关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现状 | 第32页 |
(三) 人民法院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现状 | 第32-33页 |
(四) 当事人在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中的权利 | 第33-34页 |
(五) 评析 | 第34-36页 |
二、二个司法鉴定案例的实证分析 | 第36-38页 |
(一) 黄静案 | 第36-37页 |
(二) 邱兴华案 | 第37-38页 |
三、我国现阶段刑事鉴定启动权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一) 刑事诉讼目的原因 | 第38页 |
(二) 大陆法系鉴定制度自身的原因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的设想 | 第40-48页 |
一、我国鉴定权配置模式的选择 | 第40-42页 |
(一) 司法体制条件决定 | 第40-41页 |
(二) 诉讼制度环境原因 | 第41-42页 |
(三) 国外经验参考 | 第42页 |
二、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设想 | 第42-46页 |
(一) 审前程序中的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设想 | 第42-44页 |
(二) 审判程序中的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 | 第44-46页 |
三、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配置方式改革的配套制度 | 第46-48页 |
(一) 建立我国的专家辅助制度 | 第46页 |
(二) 当事人对审前鉴定提出异议的程序性保障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