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背景 | 第10-13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三、 个人兴趣及经验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3-14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价值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一、 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 | 第15-17页 |
二、 积极心理学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4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一、 人文价值教育 | 第18-19页 |
二、 道德品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国内关于道德品质测评的研究概况 | 第21-30页 |
一、 关于道德认知测评的研究 | 第21-25页 |
二、 关于道德情感测评的研究 | 第25-27页 |
三、 关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测评的研究 | 第27-30页 |
第三节 国外关于道德品质测评的研究概况 | 第30-38页 |
一、 实验范式:情境测试法的运用 | 第31-32页 |
二、 量化范式:问卷和量表的开发 | 第32-36页 |
三、 整合范式:“VIA-Youth”量表的开发及应用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38-41页 |
一、 理论研究方面 | 第38-39页 |
二、 实践应用方面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41-5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 第41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1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4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 | 第41-44页 |
一、 问卷调查法 | 第41-42页 |
二、 观察法 | 第42-43页 |
三、 文献分析法 | 第43页 |
四、 访谈法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第44-50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4-46页 |
二、 研究工具的介绍 | 第46-48页 |
三、 研究的实施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0-73页 |
第一节 学生道德品质测评指标的分析 | 第50-56页 |
一、 测评指标的项目分析 | 第50-51页 |
二、 各一级指标的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第二节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测评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第56-58页 |
一、 信度分析 | 第56-57页 |
二、 效度分析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状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58-64页 |
一、 道德品质测评的描述性分析 | 第58-60页 |
二、 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观察的描述统计分析 | 第60-64页 |
第四节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差异分析 | 第64-73页 |
一、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测评结果的性别差异 | 第64-66页 |
二、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测评结果不同年级的差异 | 第66-71页 |
三、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测评结果的学校间差异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研究讨论与启示 | 第73-81页 |
第一节 分析讨论 | 第73-77页 |
一、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操作性 | 第73-74页 |
二、 性别因素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 第74页 |
三、 项目学校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关键期 | 第74-76页 |
四、 不同学校下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差异的讨论 | 第76-77页 |
第二节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77-79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二、 促进项目学校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建议 | 第78-79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96页 |
附录 1:人文价值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测评调查问卷 | 第87-91页 |
附录 2:人文价值教育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状况访谈提纲 | 第91-92页 |
附录 3: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观察量表 | 第92-95页 |
附录 4:小学教师关于人文价值教育下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变化的访谈提纲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