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佛教善恶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1页
第一章 佛教善恶观的内涵第11-23页
 第一节 佛教善恶观的内涵第11-16页
  一、 佛教关于善恶的定义第11-13页
  二、 佛教善恶观的内容第13-16页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善恶观的继承与创新第16-23页
  一、 中国佛教善恶观的特点第16-19页
  二、 人生佛教的发挥第19-20页
  三、 人间佛教对善恶观的新阐释第20-23页
第二章 佛教善恶观的层次及其展开第23-29页
 第一节 关于世间善恶的层次第23-25页
  一、 关于世间善的层次第23-24页
  二、 关于世间恶的层次第24-25页
 第二节 出世间善恶观的层次及展开第25-29页
  一、 小乘善恶观的层次第25页
  二、 大乘佛教善恶观的层次第25-27页
  三、 佛教善恶观的践行层次第27-29页
第三章 佛教善恶观的独特性和超越性第29-41页
 第一节 基于因果的善恶观第29-32页
  一、 独特的善恶有报思想第29-31页
  二、 一般宗教因果观与佛教的比较第31-32页
 第二节 基于戒律的善恶观第32-38页
  一、 戒律为规约的善恶观第32-36页
  二、 一般宗教戒律规范与佛教戒律的比较第36-38页
 第三节 基于出世的善恶观第38-41页
  一、 佛教以趋入涅槃为至善第38页
  二、 层次有别的善恶观第38-39页
  三、 一般宗教的善的目标及其限制第39-41页
第四章 佛教善恶观的当代价值第41-48页
 第一节 当代社会善恶观的价值导向第41-43页
  一、 当代社会善恶观的迷失现象第41-42页
  二、 具有当代社会特点的善恶观成因分析第42-43页
 第二节 佛教善恶思想的现代意义第43-48页
  一、 佛教善恶观对个人身心塑造的意义第43-45页
  二、 佛教善恶观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意义第45-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个人简历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文化构建研究
下一篇: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测评研究--以青海人文价值教育项目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