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 关于创业型大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 第11-16页 |
(二) 关于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研究 | 第16-18页 |
五、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一) 马金森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 埃兹科维茨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三) 克拉克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四) 斯劳特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五) 作者对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阶段 | 第22-34页 |
一、背景分析 | 第22-26页 |
(一) 外部因素 | 第22-24页 |
(二) 内部因素 | 第24-26页 |
二、发展阶段及主要变化 | 第26-34页 |
(一) 1987年以前(两级政府主导时期) | 第26-28页 |
(二) 1988年——1996年(大学重组时期) | 第28-31页 |
(三) 1996年——2002年(教育产业形成时期) | 第31-32页 |
(四) 2002——2007年(创业型大学模式建立时期)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典型——莫纳什大学案例分析 | 第34-43页 |
一、莫纳什大学简介 | 第34页 |
二、莫纳什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途径 | 第34-37页 |
(一) 院校合并——组建新的大学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二) 招收海外学生——扩大资金来源 | 第35-36页 |
(三) 加强教学和科研——营造创业的校园文化 | 第36-37页 |
(四) 校企合作——实现研究成果转化 | 第37页 |
三、莫纳什大学的特征 | 第37-40页 |
(一) 有效的领导核心 | 第37页 |
(二) 发达的技术转让系统 | 第37-38页 |
(三)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 第38-40页 |
(四) 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核心 | 第40页 |
四、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特征 | 第40-43页 |
(一) 处于联邦政府监管下的有限自治 | 第41页 |
(二) 大学领导人具备企业化的管理才能 | 第41页 |
(三) 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 | 第41-42页 |
(四) 依靠多种渠道获得经费 | 第42页 |
(五) 直接进行技术成果转化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启示 | 第43-47页 |
一、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 第43-45页 |
(一) 创业型大学计划由国家专门机构负责统筹 | 第43-44页 |
(二) 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 第44页 |
(三) 引入拨款竞争机制 | 第44页 |
(四) 以法律手段保障创业型大学研究成果转化 | 第44-45页 |
二、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 第45-47页 |
(一) 构建多种模式的学术研究组织 | 第45页 |
(二) 加强大学企业化管理意识 | 第45-46页 |
(三) 营造创业的校园文化 | 第46页 |
(四) 开办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