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4-25页 |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选题的依据和范围 | 第14-17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4-16页 |
·研究区范围和概况 | 第16-17页 |
·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全球环境问题与荒漠化 | 第17-20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山川秀美 | 第20-22页 |
·本区植物资源和植被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 第25-38页 |
·地质概况 | 第25-26页 |
·地貌概况 | 第26-28页 |
·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地貌分区 | 第27-28页 |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 第28-32页 |
·降水量的年内分布 | 第28-30页 |
·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 第30-32页 |
·水文条件分析 | 第32-35页 |
·区域的水系特征及水文地理概况 | 第32-33页 |
·地表水资源 | 第33-34页 |
·地下水 | 第34-35页 |
·本区土壤资源及生态评价 | 第35-37页 |
·概况 | 第35页 |
·土壤资源的类型特点及生态评价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38-50页 |
·地史演变与生态环境 | 第38-40页 |
·本区地质发育简史 | 第38-39页 |
·本区生态环境的地质地史演变 | 第39-40页 |
·气候变迁与生态环境 | 第40-42页 |
·气候变迁史 | 第40-41页 |
·本区的气候条件现状及分析 | 第41-42页 |
·研究区历史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 | 第42-44页 |
·本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实例分析—大夏国都统万城的兴落 | 第44-48页 |
·统万城的历史 | 第44页 |
·统万城之“兴” | 第44-45页 |
·统万城之“落” | 第45页 |
·自然的变迁与社会兴落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研究区的植物资源调查及植被类型分析 | 第50-61页 |
·本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 第50-51页 |
·植物资源调查和植被研究是揭示自然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 第50页 |
·实现本区生态重建和大农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要求 | 第50页 |
·保护和构建沙漠化防治的重要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要求 | 第50-51页 |
·实现山川秀美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途径 | 第51页 |
·本区植被的基本特征 | 第51-53页 |
·类型丰富的多样化温带草原景观 | 第52页 |
·隐域性植被比较发育 | 第52页 |
·植物区系成分相当复杂,更有不少的古老残遗种 | 第52-53页 |
·植被旱生化明显,荒漠化成分增多 | 第53页 |
·植被覆盖度及生物量普遍低下 | 第53页 |
·植物生态型较多 | 第53页 |
·本区植物种类和资源调查 | 第53-56页 |
·本区的种子植物资源 | 第53-54页 |
·科内属、种组成分析 | 第54-56页 |
·植物区系特点分析 | 第56-59页 |
·本区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 第59-61页 |
第5章 研究区内典型杨柳科植物适生抗逆特性的解剖研究 | 第61-73页 |
·本区典型杨柳科植物的概况 | 第61-66页 |
·杨柳科植物概况 | 第61-62页 |
·本区杨柳科属种及分布 | 第62-63页 |
·研究对象 | 第63-66页 |
·研究方法 | 第66页 |
·本区典型杨柳科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特征与对比分析 | 第66-73页 |
·样本采集及实验方法 | 第6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第6章 研究区典型杨柳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的对比分析 | 第73-83页 |
·杨柳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的指标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 第73-75页 |
·杨柳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酚甙类成分 | 第73-74页 |
·杨柳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的生态指示意义 | 第74-75页 |
·杨柳科植物特征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 第75-77页 |
·微量天然产物成分的分析检测技术 | 第75-7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原理 | 第7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微量天然产物成分的分析进展 | 第76-77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77-78页 |
·供试材料及样品制备 | 第7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7页 |
·色谱条件 | 第77-78页 |
·溶液配制及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 | 第78页 |
·样品的处理及色谱分析 | 第7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标准曲线 | 第78-79页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79-80页 |
·讨论和小结 | 第80-83页 |
·结果讨论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7章 研究区适生树种封育治理的原则、途径和机制 | 第83-90页 |
·研究区适生树种封育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83-84页 |
·封育结合的原则 | 第83页 |
·作好普查和保育规划,重视植物的多样性 | 第83-84页 |
·坚持因地制宜、属地管理原则 | 第84页 |
·坚持适地适树、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的原则 | 第84页 |
·坚持以增加森林资源为主的原则 | 第84页 |
·研究区适生树种封育保护的可能途径 | 第84-87页 |
·建立典型适生树种的封育示范园 | 第84-85页 |
·推广重要适生树种的沙产业生态园区 | 第85-86页 |
·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沙生植物公园 | 第86-87页 |
·建立和完善研究区封育保护治理工作长期可持续运行的机制 | 第87-90页 |
·组织机制 | 第87-88页 |
·补偿机制 | 第88页 |
·产业发展机制 | 第88-89页 |
·创新机制 | 第89页 |
·舆情机制 | 第89-90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90-94页 |
1 结论 | 第90-91页 |
2 创新点 | 第91-92页 |
3 研究展望和建议 | 第92-94页 |
附件 | 第94-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