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论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道与解构:《庄子》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基点 | 第14-28页 |
一、 道法自然:从反传统、反权威走向逍遥 | 第14-20页 |
(一) 《庄子》之“道” | 第14-17页 |
(二) 《庄子》的社会批判 | 第17-18页 |
(三) 《庄子》的体道方式与境界 | 第18-20页 |
二、 解构之维:颠覆“在场”的形而上学 | 第20-27页 |
(一) 德里达解构思想渊源 | 第21-25页 |
(二) 德里达“解构”之概念 | 第25页 |
(三) 德里达“解构”之实质 | 第25-27页 |
三、 探寻与颠覆:《庄子》与德里达对真理的不同态度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齐物论与解构二元对立:《庄子》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 第28-35页 |
一、 齐物论:“任其不齐而自齐”的入道境界 | 第28-32页 |
(一) “吾丧我”——齐物之境界 | 第28-29页 |
(二) “齐物”——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 | 第29-31页 |
(三) “物化”——以道观物的境界 | 第31-32页 |
二、 解构二元对立:德里达解构的基本策略 | 第32-35页 |
(一) 二元对立模式 | 第32-33页 |
(二) 解构二元对立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言意观与延异:《庄子》与德里达对语言的批判 | 第35-45页 |
一、 《庄子》的言意观:得意而忘言 | 第35-39页 |
(一) 《庄子》言意观的渊源 | 第35-36页 |
(二) 《庄子》的“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 第36-39页 |
二、 延异:取代“在场”、“存在”的解构策略 | 第39-43页 |
三、 言意观与延异:“本体论”与“非本体论”的哲学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