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绪论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8页
   ·道德自我概念第16-28页
     ·道德自我概念的内涵第16-17页
     ·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理论第17-19页
     ·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第19-25页
     ·道德自我概念的特点第25-28页
   ·诚信行为第28-35页
     ·诚信的涵义第28-29页
     ·诚信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第29-33页
     ·诚信行为的研究方法第33-35页
   ·道德自我与诚信行为第35-36页
   ·研究不足第36-38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38-43页
   ·问题提出第38-39页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39-40页
     ·研究目的第39-40页
     ·理论意义第40页
     ·实践意义第40页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第40-42页
     ·研究方法第40-41页
     ·研究内容第41页
     ·研究假设第41-42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2-43页
     ·研究创新之处第42页
     ·研究重点解决问题第42-43页
第三章 研究一: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第43-59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结构的建构第43-46页
     ·理论构想第43-45页
     ·问卷项目设计及问卷编制第45-46页
   ·半开放式问卷第46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预测问卷第46-49页
     ·研究目的第46-47页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47页
     ·结果分析第47-49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正式问卷第49-56页
     ·研究目的第49页
     ·研究方法与程序第49-50页
     ·结果分析第50-52页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52-56页
   ·本章讨论第56-59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第56-58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的结构第58-59页
第四章 研究二: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第59-67页
   ·研究目的第59页
   ·研究假设第59页
   ·研究方法第59-60页
     ·被试第59-60页
     ·研究工具第60页
     ·研究程序第60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第60页
   ·研究结果和分析第60-63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情况第60-61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61-63页
   ·本章讨论第63-67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第63-65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第65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第65-67页
第五章 研究三:诱发情境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对诚信行为的影响第67-76页
   ·研究构想第67-69页
   ·研究目的第69页
   ·研究假设第69页
   ·研究方法第69-72页
     ·实验设计第69-70页
     ·被试第70页
     ·主试第70页
     ·实验材料第70-71页
     ·研究程序第71-72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第72页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72-73页
     ·诚实性周迷测验常模第72页
     ·情境诱因、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分数的关系第72-73页
   ·本章讨论第73-76页
第六章 研究四:抑制情境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对诚信行为的影响第76-83页
   ·研究构想第76页
   ·研究目的第76页
   ·研究假设第76-77页
   ·研究方法第77-79页
     ·实验设计第77页
     ·被试第77-78页
     ·主试第78页
     ·实验材料第78页
     ·研究程序第78-79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第79页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79-80页
   ·本章讨论第80-83页
第七章 综合讨论第83-92页
   ·研究讨论与分析第83-90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第83-84页
     ·关于测量工具第84-85页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特点第85-87页
     ·诚信行为的道德自我概念—情境交互作用模型第87-90页
   ·教育启示第90-92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92-95页
   ·研究结论第92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2-95页
     ·反思第92-94页
     ·研究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3页
附录第103-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女大学生人格、认知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公正感、对富人的偏见及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