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倓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关于民国时期湖南教育研究的资料 | 第10-11页 |
| ·关于胡元倓先生研究的资料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路径 | 第14-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胡元倓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6-23页 |
| ·思想渊源 | 第16-18页 |
| ·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湖湘文化的熏陶 | 第17-18页 |
| ·国内环境 | 第18-20页 |
| ·严重的民族危机 | 第18页 |
| ·新学制的颁布 | 第18-19页 |
| ·政府倡导,士绅支援 | 第19-20页 |
| ·国外影响 | 第20-23页 |
| ·明治维新 | 第20-21页 |
| ·福泽谕吉与庆应义塾 | 第21-23页 |
| 第3章 胡元倓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29页 |
| ·教育兴邦,磨血事业 | 第23-24页 |
|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24-26页 |
| ·中西会通,兼收并蓄 | 第26-27页 |
| ·学生至上的教育观 | 第27页 |
| ·经世致用的人才观 | 第27-29页 |
| 第4章 胡元倓教育思想的实践过程 | 第29-42页 |
| ·豪情建校,以求兴邦救国 | 第29-30页 |
| ·苦心筹款,改善办学条件 | 第30-33页 |
| ·争取国家津贴 | 第31页 |
| ·募捐 | 第31页 |
| ·借贷 | 第31-32页 |
| ·学校基本设备、设施不断完善 | 第32-33页 |
| ·诚聘良师,注重师资建设 | 第33-34页 |
| ·教职员阵容整齐 | 第33页 |
| ·制定聘请教师的原则 | 第33-34页 |
| ·聘请教师的方法 | 第34页 |
| ·“德智体群劳”全面教育 | 第34-40页 |
| ·德 | 第34-36页 |
| ·智 | 第36-38页 |
| ·体 | 第38-40页 |
| ·群 | 第40页 |
| ·劳 | 第40页 |
| ·审时度势,培养实用人才 | 第40-42页 |
| ·课程设置 | 第41页 |
| ·实践教学 | 第41-42页 |
| 第5章 胡元倓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及启示 | 第42-49页 |
| ·当时的影响 | 第42-45页 |
| ·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新思想传播的摇篮 | 第42-43页 |
| ·我国民办学校的先导,“废科举、兴学堂”之前驱 | 第43-44页 |
| ·改革学制,建立独特的教育体系 | 第44页 |
| ·为湖南和全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 第44-45页 |
| ·现今的启示 | 第45-49页 |
| ·办教育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 第45-46页 |
| ·民办教育应兼容并蓄,吸收各种文化和教育的资源 | 第46-47页 |
| ·民办教育应加强师资建设 | 第47页 |
| ·民办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 | 第47页 |
| ·民办教育应重视通识教育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