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8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下向充填法的国内外应用 | 第9-10页 |
| ·机械化下向六角形进路式充填采矿法在金川公司的应用 | 第10-14页 |
| ·机械化下向六角形进路式充填采矿法简介 | 第11-12页 |
| ·采场充填 | 第12-14页 |
| ·技术经济指标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简述 | 第16-20页 |
| ·矿山现状概况 | 第16-19页 |
|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6页 |
| ·地层 | 第16页 |
| ·矿区构造体系 | 第16-17页 |
| ·水文条件 | 第17页 |
| ·工程地质 | 第17-19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 ·矿体特征 | 第19页 |
| ·矿石特征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计算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 第20-30页 |
| ·岩体力学特性参数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 ·岩体特性参数取值 | 第21-26页 |
| ·铺设钢筋网高强度充填体力学参数取值 | 第26-30页 |
| ·充填体的强度设计值 | 第26页 |
| ·钢筋充填体结构 | 第26-27页 |
| ·钢筋高强度充填体强度的计算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六角形充填进路优化数值分析研究 | 第30-140页 |
| ·FLAC3D软件概述 | 第30-33页 |
| ·Flac 3D内置算法以及分析步骤 | 第30-31页 |
| ·本构模型及屈服准则 | 第31-33页 |
| ·基于Flac 3D有限差分法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原岩应力赋值 | 第34-35页 |
| ·方案模拟步骤 | 第35-36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6-105页 |
| ·方案1采场结构参数模拟 | 第36-47页 |
| ·方案2采场结构参数模拟 | 第47-57页 |
| ·方案3结构参数模拟 | 第57-66页 |
| ·方案4采场结构参数模拟 | 第66-77页 |
| ·方案5采场结构参数模拟 | 第77-96页 |
| ·方案6采场结构参数模拟 | 第96-105页 |
| ·开挖应力及位移统计结果对比和分析 | 第105-118页 |
| ·最优方案五不加钢筋数值模拟验证 | 第118-137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一步数值模拟 | 第118-121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二步数值模拟 | 第121-123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三步数值模拟 | 第123-126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四步数值模拟 | 第126-129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五步数值模拟 | 第129-131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六步数值模拟 | 第131-134页 |
| ·方案5不加筋第七步数值模拟 | 第134-137页 |
| ·方案五加筋和不加筋对比分析 | 第137-140页 |
| 第五章 工业试验及评价 | 第140-148页 |
| ·工业试验概况 | 第140-141页 |
| ·试验采场地质概况 | 第140页 |
| ·试验中段概况 | 第140-141页 |
| ·采矿方法试验 | 第141-146页 |
| ·采准切割 | 第141-143页 |
| ·回采 | 第143-145页 |
| ·安全措施 | 第145页 |
| ·充填 | 第145页 |
| ·通风线路 | 第145-146页 |
| ·工业指标 | 第146-14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 ·结论 | 第148-149页 |
| ·展望 | 第149-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