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软岩巷道的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软岩巷道的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现状的热点及不足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特点及锚杆(索)支护研究 | 第14-24页 |
| ·高应力软岩 | 第14页 |
| ·组成高应力软岩的条件 | 第14页 |
| ·高应力软岩所具有的特征 | 第14页 |
| ·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过程的特点 | 第14-15页 |
| ·锚杆受力分析 | 第15-20页 |
| ·锚杆的定义及其类型 | 第15-16页 |
| ·锚杆的作用 | 第16-17页 |
| ·锚杆支护的计算方法 | 第17-20页 |
| ·锚索支护 | 第20-21页 |
| ·锚索支护方法 | 第20页 |
| ·锚索支护机理 | 第20页 |
| ·锚索支护的特点 | 第20-21页 |
| ·锚网索支护 | 第21-22页 |
| ·锚网索支护在围岩稳定性中作用 | 第21页 |
| ·锚网索支护的原理 | 第21-22页 |
| ·锚网索支护的优点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控制方法 | 第24-34页 |
| ·支护原理 | 第24-25页 |
|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时段 | 第25-27页 |
| ·耦合支护理论 | 第27-31页 |
| ·关键部位出现的力学原理 | 第27-28页 |
| ·关键部位的变形特征及其识别方法 | 第28-30页 |
| ·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的时间 | 第30-31页 |
| ·高应力软岩巷道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研究 | 第31-32页 |
| ·锚杆锚索联合加固原理 | 第31-32页 |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原理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高应力软岩巷道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58页 |
| ·工程背景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页 |
| ·工程背景及其地质条件 | 第34页 |
| ·水文资料 | 第34页 |
| ·确定模型的参数 | 第34-37页 |
| ·岩体的参数 | 第36页 |
| ·锚杆和锚索参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有限差分数值计算程序FLAC | 第37-39页 |
| ·FLAC程序简介 | 第37页 |
| ·FLAC的特性 | 第37-38页 |
| ·FLAC程序应用的范围 | 第38-39页 |
| ·Mohr——Coulomb塑性模型 | 第39-42页 |
| ·数值模拟的方法、内容及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 ·数值模拟的方法 | 第42页 |
| ·数值模拟的内容 | 第42-4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 ·支护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案 | 第45-46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6-56页 |
| ·未采用任何支护方式下的巷道变形过程 | 第46-49页 |
| ·支护状态下的巷道竖直位移分布特点 | 第49-50页 |
| ·支护状态下的巷道竖直应力分布特点 | 第50-51页 |
| ·支护状态下的巷道水平位移分布特点 | 第51-53页 |
| ·支护状态下的巷道水平应力分布特点 | 第53-54页 |
| ·支护状态下的巷道围岩屈服特征 | 第54-55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现场监测及分析 | 第58-68页 |
| ·现场监测 | 第58-61页 |
| ·综合监测 | 第58-60页 |
| ·日常监测 | 第60-61页 |
| ·观测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的分析 | 第61-63页 |
| ·锚杆锚索的受力监测分析 | 第63-64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