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内容、假设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 | 第14-15页 |
|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 | 第14-15页 |
| ·内部资本市场无效论 | 第15页 |
| ·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 | 第15-17页 |
|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关于发展中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 | 第17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内部资本市场基本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 ·内部资本市场概述 | 第20-23页 |
| ·组织载体 | 第20-21页 |
| ·交易类型 | 第21-22页 |
| ·功能视角 | 第22页 |
| ·交易机制 | 第22-23页 |
| ·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分析 | 第23-25页 |
| ·信息优势 | 第23-24页 |
| ·协同效应 | 第24页 |
| ·规模效应 | 第24页 |
| ·权力或权威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4章 内部资本市场治理分析 | 第26-32页 |
| ·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特征 | 第26-28页 |
| ·业务型治理结构 | 第26-27页 |
| ·股权型治理结构 | 第27-28页 |
| ·混合型治理结构 | 第28页 |
| ·内部资本市场治理困境 | 第28-31页 |
| ·经理人寻租 | 第29页 |
| ·过度投资 | 第29-30页 |
| ·大股东的私利行为 | 第30页 |
| ·内部人控制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5章 内部资本市场构建及其运作研究——以冀东集团为例 | 第32-47页 |
| ·案例简介 | 第32-35页 |
| ·冀东集团概况 | 第32-33页 |
| ·冀东集团成员企业 | 第33-34页 |
| ·冀东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形成路径 | 第34-35页 |
|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分析 | 第35-42页 |
| ·冀东水泥重组ST秦岭 | 第36-39页 |
| ·冀东集团重组ST唐陶 | 第39-40页 |
| ·共同投资成立子公司 | 第40页 |
| ·冀东水泥剥离商混业务 | 第40-42页 |
| ·冀东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及治理问题分析 | 第42-47页 |
|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分析 | 第42-43页 |
| ·冀东集团治理问题分析 | 第43-47页 |
| 第6章 完善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建议 | 第47-51页 |
| ·完善我国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建议 | 第47-49页 |
| ·有效控制机会主义行为 | 第47页 |
| ·制衡控股股东的控制权 | 第47-48页 |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页 |
| ·完善坏账准备计提规定 | 第48页 |
| ·提高外部资本市场效率 | 第48-49页 |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