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对涉农贷款的有关研究和论述 | 第10-12页 |
·国外涉农贷款论述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涉农贷款的分类及功能 | 第15-21页 |
·涉农贷款的含义和统计范畴 | 第15-16页 |
·涉农贷款含义 | 第15页 |
·涉农贷款统计范畴 | 第15-16页 |
·涉农贷款分类 | 第16-17页 |
·涉农贷款与“三农”贷款 | 第17-18页 |
·涉农贷款的功能与作用 | 第18-21页 |
·涉农贷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 第19页 |
·涉农贷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 第19页 |
·涉农贷款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广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展情况 | 第21-31页 |
·广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情况 | 第21-23页 |
·广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展情况 | 第23-31页 |
·从数据看广西涉农贷款现状 | 第23-25页 |
·广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展情况 | 第25-27页 |
·广西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主要做法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广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1-41页 |
·广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存在主要问题 | 第31-35页 |
·单个县级法人机构支农实力弱,难以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 第31-32页 |
·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相对单一 | 第32-33页 |
·部分县级农合机构涉农贷款增长缓慢 | 第33-34页 |
·涉农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不良率较高 | 第34页 |
·涉农贷款的统计范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准确现象 | 第34-35页 |
·涉农贷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41页 |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涉农贷款投放 | 第35页 |
·农村资金严重外流,“三农”贷款需求难以满足 | 第35-36页 |
·涉农贷款主体分散,管理成本高,风险大 | 第36-38页 |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影响支农信贷有效投入 | 第38页 |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影响涉农金融产品创新 | 第38-39页 |
·农户贷款有效需求减少,农户贷款增幅逐年减少 | 第39页 |
·涉农贷款期限与生产期限不匹配,致使不良率较高 | 第39-40页 |
·农合机构信贷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广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发展思路 | 第41-51页 |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政策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大力发展涉农贷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 第42-43页 |
·发展涉农贷款的指导思想 | 第42-43页 |
·发展涉农贷款的目标与原则 | 第43页 |
·新形势下广西农村信用社大力发展涉农贷款的措施 | 第43-51页 |
·构建完善的支农服务体系 | 第44页 |
·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 第44-45页 |
·进一步推广田东改革模式,努力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 | 第45页 |
·建立完善的涉农贷款考核制度 | 第45-46页 |
·壮大支农信贷资金实力,加强支农力度 | 第46-47页 |
·坚持创新,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 第47-49页 |
·适当放宽涉农贷款额度和期限 | 第49页 |
·注重加强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完善涉农贷款外部环境的政策建议 | 第51-58页 |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51页 |
·进一步完善现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 | 第51-54页 |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 第51-52页 |
·完善货币扶持政策 | 第52-53页 |
·完善监管扶持政策 | 第53页 |
·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融入涉农融资领域 | 第53-54页 |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第54-55页 |
·推动建立“存贷同比”原则的考核机制 | 第54页 |
·取消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基金在农合机构开户的政策限制 | 第54页 |
·协助清收不良贷款 | 第54-55页 |
·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 第55页 |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 | 第55-56页 |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56-57页 |
·深入农村地区宣传金融知识,增强农民金融需求意识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