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8-27页 |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及生物技术在浸矿工业中的应用 | 第18-24页 |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 第18页 |
·浸矿微生物种类 | 第18-19页 |
·生物浸矿机理 | 第19-20页 |
·生物浸出方式 | 第20-21页 |
·生物浸出技术的应用 | 第21页 |
·微生物在矿石表面的吸附 | 第21-24页 |
·细菌表面性质对细菌吸附影响 | 第22-23页 |
·矿物表面性质对细菌吸附的影响 | 第23-24页 |
·生物浸岀吸附模型 | 第24页 |
·浸矿混合菌群内单一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细菌-矿物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本质 | 第25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L.ferriphilum、A.caldus、A.ferrooxidans三菌混合在黄铜矿表面竞争性吸附模型研究 | 第27-69页 |
·引言 | 第2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4页 |
·菌株 | 第2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矿样 | 第28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9-31页 |
·提取DNA | 第29页 |
·常规PCR | 第29-3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30页 |
·A.caldus、A.ferrooxidans及L.ferriphilum纯菌以及混合菌吸附试验 | 第30-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1页 |
·FT-IR定量测定细菌表面基团 | 第31-32页 |
·接触角测定 | 第32页 |
·扩展DLVO理论分析细菌-矿物界面体系势能 | 第32-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66页 |
·菌株特异性引物 | 第34-3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A.caldus、A.ferrooxidans及L.ferriphilum纯菌以及混合菌吸附实验 | 第37-41页 |
·A.caldus、A.ferrooxidans及L.ferriphilum的FT-IR分析 | 第41-45页 |
·Zeta电位和接触角对细菌吸附矿物的影响 | 第45-51页 |
·Zeta电位的测定及分析 | 第45-49页 |
·接触角的测定及分析 | 第49-51页 |
·细菌-黄铜矿浸出体系界面表面热力学参数测定和扩展DLVO理论分析 | 第51-66页 |
·A.caldus与黄铜矿之间的扩展DLVO势能曲线 | 第52-54页 |
·A.ferrooxidans与黄铜矿之间的扩展DLVO势能曲线 | 第54-56页 |
·L.ferriphilum与黄铜矿之间的扩展DLVO势能曲线 | 第56-58页 |
·L.ferriphilum,A.caldus及A.ferrooxidans各自单独浸出体系势能对比 | 第58-66页 |
·L.ferriphilum,A.caldus及A.ferrooxidans各自单独浸岀体系疏水相互作用(AB)势能对比 | 第58-60页 |
·L.ferriphilum,A.caldus及A.ferrooxidans各自单独独浸出体系静电引力(EL)势能对比 | 第60-61页 |
·L.ferriphilum, A.caUlus 及 A.ferrooxi(htns 各自单独浸出体系范德华力(LW)势能对比 | 第61-63页 |
·L.ferriphilum,A.caldus及A.ferrooxidans各自单独浸出体系总势能对比 | 第63-66页 |
·混合浸矿菌在黄铜矿表面竞争性吸附模型及探讨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二章 L.ferriphilum和A.caldus混合在黄铜矿表面竞争性吸附模型研究 | 第69-74页 |
·引言 | 第6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9-70页 |
·菌株 | 第6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9页 |
·矿样 | 第69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69-70页 |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0页 |
·提取DNA | 第70页 |
·常规PCR | 第7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70页 |
·L.Ferriphilum、A.caldus以及混合菌吸附试验 | 第70页 |
·分析方法 | 第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菌株特异性引物 | 第70-7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71页 |
·L.Ferriphilum、A.caldus混合菌吸附实验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L.ferriphilum和A.ferrooxidans混合在黄铜矿表面竞争性吸附模型研究 | 第74-79页 |
·引言 | 第7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菌株 | 第7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矿样 | 第74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74-75页 |
·试验方法 | 第75页 |
·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5页 |
·提取DNA | 第75页 |
·常规PCR | 第75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5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75页 |
·A.ferrooxidans、L.ferriphilum以及混合菌吸附试验 | 第75页 |
·分析方法 | 第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77页 |
·菌株特异性引物 | 第75-7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76页 |
·A.ferrooxidans及L.ferriphilum混合菌吸附实验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A.caldus和A.ferrooxidans混合在黄铜矿表面竞争性吸附模型研究 | 第79-84页 |
·引言 | 第7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9-80页 |
·菌株 | 第7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9页 |
·矿样 | 第79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79-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页 |
·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80页 |
·提取DNA | 第80页 |
·常规PCR | 第8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8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80页 |
·A.caldus、A.ferrooxidans以及混合菌吸附试验 | 第80页 |
·分析方法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2页 |
·菌株特异性引物 | 第80-8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第81页 |
·A.ferrooxidans及A.caldus混合菌吸附实验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1 本论文取得的创新性结果 | 第84页 |
2 本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深入方向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