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丘陵型乡镇水土保持及面源污染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3页
   ·水土保持研究进展第12-14页
     ·水土保持研究概况第12页
     ·水土保持研究进展第12-13页
     ·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14页
   ·生态护坡研究进展第14-17页
     ·生态护坡的基本概念第14页
     ·生态护坡技术研究进展第14-15页
     ·近年来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第15-16页
       ·生态护坡在公路边坡中的应用研究第15-16页
       ·生态护坡在河道水利工程中的实践研究第16页
       ·生态护坡在废弃采石场及矿场等地区的应用研究第16页
     ·生态护坡的前景展望第16-17页
   ·面源污染研究进展第17-21页
     ·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影响第17页
       ·面源污染的特征第17页
       ·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第17页
     ·面源污染定量化研究进展第17-19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7-18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管理与控制研究第19-20页
       ·管理与控制方法第19-20页
       ·工程实践与应用第20页
     ·面源污染研究展望第20-21页
   ·本课题的提出、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1-23页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21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22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本课题的创新点第22页
     ·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3-27页
   ·研究区所在地自然条件概况第23-24页
   ·森竹园小流域概况第24-25页
   ·宏渡村概况第25-27页
3 森竹园小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总体规划设计第27-39页
   ·森竹园工程设计总体概述第27-28页
     ·示范工程工艺流程第27-28页
     ·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第28页
     ·雨水排水系统水位控制第28页
   ·森竹园各工程具体设计第28-39页
     ·屋面雨水净化利用工程第29页
     ·雨水滞留塘--净化池工程第29-30页
     ·山体雨水净化利用工程第30页
     ·山坡修复绿化工程第30-37页
       ·山坡修复绿化工程第30-35页
       ·森竹园公路边坡修复绿化工程第35-37页
     ·地面雨水净化入渗工程第37-38页
     ·生态稳定塘工程设计第38-39页
4 森竹园生态护坡实验研究第39-44页
   ·公路边坡生态袋护坡植被生长状况研究第39-41页
     ·土壤水分条件对比第39-41页
     ·植被生长状况对比第41页
   ·森竹园山坡挂网喷播效果对比研究第41-42页
   ·两种护坡技术综合对比研究第42-44页
5 连续暴雨下森竹园小流域面源污染规律研究第44-60页
   ·降雨概况第44页
   ·研究方法第44-46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44-45页
     ·降雨径流污染负荷第45-46页
   ·监测数据第46-51页
     ·溢洪道水位水量过程线第46页
     ·降雨径流下各采样点污染物流失规律第46-51页
       ·溢洪道处污染物流失规律第46-48页
       ·排水口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规律第48-50页
       ·植草沟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规律第50-51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1-58页
     ·降雨径流下各排水口处的污染负荷第51-57页
       ·降雨径流下溢洪道的污染物浓度第51-52页
       ·降雨径流下排水口的污染物浓度第52-53页
       ·降雨径流下植草沟的污染物浓度第53-54页
       ·同一指标、不同采样点的污染物浓度第54-57页
     ·所有采样点的面源污染负荷总量第57-58页
   ·结论第58-60页
6 丘陵山区宏渡村面源污染负荷估算第60-70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试验方案第60页
     ·人工降雨试验方法第60-61页
       ·人工降雨装置第60页
       ·人工降雨径流小区概况第60-61页
     ·采样与分析方法第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污染负荷的计算公式第61-62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污染物流失规律第62-65页
     ·地表径流污染负荷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第65-68页
       ·径流系数第65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年地表径流总量计算第65-67页
       ·模拟降雨径流浓度校正系数第67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面源污染负荷计算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主要结论第70-71页
   ·研究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个人简介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生产流程优化研究
下一篇:品牌形象发展维度下的字体设计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