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费用视角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研究 | 第16-18页 |
·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 第18-20页 |
·审计费用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2.内部审计影响审计费用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受托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3-24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3.内部审计模式与审计费用相关关系理论研究 | 第26-37页 |
·内部审计的定义与职能 | 第26-28页 |
·内部审计定义 | 第26页 |
·内部审计的职能分析 | 第26-28页 |
·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审计成本 | 第28-29页 |
·预期损失费用 | 第29页 |
·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利润 | 第29页 |
·审计风险 | 第29-30页 |
·内部审计模式与审计费用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30-37页 |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 | 第30-31页 |
·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 第31-37页 |
4.内部审计模式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7-53页 |
·假设的提出 | 第37-39页 |
·变量选取 | 第39-42页 |
·因变量 | 第39页 |
·解释变量 | 第39-40页 |
·控制变量 | 第40-42页 |
·模型建立与样本选择 | 第42-44页 |
·建立模型 | 第42-43页 |
·样本选择 | 第43-44页 |
·模型一与模型二样本分析及实证结果 | 第44-50页 |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整体样本分析 | 第44-45页 |
·是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不同内审模式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46-47页 |
·模型一/二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8-50页 |
·模型三的样本分析及实证结果 | 第50-53页 |
·整体样本分析 | 第50-5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模型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5.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53-60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6页 |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 第53-54页 |
·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完善的运作机制 | 第54-55页 |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 第55-56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模式 | 第56页 |
·完善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56-57页 |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 第57-58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8页 |
·数据精确性欠缺 | 第58页 |
·样本局限性 | 第58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采用多种方式继续深入研究 | 第58-59页 |
·进一步分析相关政策对公司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 | 第59页 |
·夯实理论基础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