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事侦查学(犯罪对策学、犯罪侦查学)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入室盗窃案件侦查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1页
1 入室盗窃案件概述第11-15页
    1.1 入室盗窃案件的概念第11页
    1.2 入室盗窃案件的现状第11-12页
    1.3 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第12-15页
        1.3.1 团伙犯罪明显第12页
        1.3.2 系列犯罪突出第12-13页
        1.3.3 跨区域流窜盗窃日益增多第13页
        1.3.4 地域性犯罪猖獗第13-14页
        1.3.5 特定人群作案危害大第14-15页
2 入室盗窃案件侦查工作存在的问题第15-20页
    2.1 刑侦基础工作薄弱,管控手段乏力第15-16页
        2.1.1 阵地控制手段单一第15页
        2.1.2 刑嫌调控工作滞后第15-16页
    2.2 刑事科学技术支撑作用发挥不充分第16-17页
        2.2.1 现场勘查工作质量亟待提升第16页
        2.2.2 刑事技术与侦查工作脱节第16-17页
    2.3 情报导侦工作效果不佳第17-18页
        2.3.1 情报信息搜集不全面第17页
        2.3.2 数据共享仍然存在壁垒第17-18页
        2.3.3 情报研判工作服务实战效果不佳第18页
    2.4 侦查协作机制亟待完善第18-20页
        2.4.1 警种间合成作战机制运行不畅第18-19页
        2.4.2 跨区域侦查协作机制不健全第19页
        2.4.3 警企间侦查协作机制待建立第19-20页
3 入室盗窃案件的侦查难点第20-22页
    3.1 犯罪活动隐蔽,预警发现难第20页
    3.2 反侦查能力强,侦查破案难第20-21页
    3.3 对抗意识强烈,审讯深挖难第21页
    3.4 销赃渠道隐蔽,追赃返赃难第21-22页
4 入室盗窃案件侦查中大数据应用分析第22-25页
    4.1 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第22-23页
        4.1.1 大数据的概念第22页
        4.1.2 大数据的特点第22-23页
    4.2 入室盗窃案件侦查中大数据应用的优势第23-25页
        4.2.1 拓展入室盗窃案件侦查视野第23-24页
        4.2.2 提高入室盗窃案件研判分析成效第24页
        4.2.3 提升入室盗窃案件侦查主动进攻能力第24-25页
5 大数据背景下入室盗窃案件侦查对策第25-37页
    5.1 树立大数据侦查工作理念第25-26页
        5.1.1 树立大数据相关性侦查理念第25页
        5.1.2 树立大数据规模化侦查理念第25-26页
    5.2 深化大数据预警应用,提升犯罪主动发现能力第26-29页
        5.2.1 依托大数据强化盗窃赃物的预警查控第26-27页
        5.2.2 依托大数据强化盗窃高危人员的预警管控第27-28页
        5.2.3 依托大数据深化盗窃热点地区的预警监测第28-29页
    5.3 依托大数据强化刑事科学技术支撑作用第29-30页
        5.3.1 依托大数据技术推动刑事技术智能化第29页
        5.3.2 集中开展刑事技术大数据比对破案会战第29-30页
    5.4 运用大数据加强情报研判分析工作第30-32页
        5.4.1 运用大数据刻画犯罪嫌疑人数据画像第30页
        5.4.2 运用大数据理清犯罪团伙网络关系第30-31页
        5.4.3 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串并入室盗窃案件第31-32页
    5.5 深入推进视频+大数据建设,创新侦查技战法第32-34页
        5.5.1 完善视频监控天网,提升视频数据质量第32页
        5.5.2 依托车辆大数据系统应用由车到人第32-33页
        5.5.3 依托人脸大数据预警发现盗窃重点人员第33页
        5.5.4 依托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开展人员身份落查第33-34页
    5.6 构建数据共享和多方联动的一体化侦查模式第34-37页
        5.6.1 依托大数据构建“情指一体化”快速反应警务机制第34页
        5.6.2 强化多警种合成作战,提升攻坚克难能力第34-35页
        5.6.3 深化跨区域侦查协作,打击跨区域流窜盗窃第35页
        5.6.4 拓展与社会行业部门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共享第35-37页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研究
下一篇:“中国意象式”诗歌翻译浅谈—《天静沙·秋思》英译本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