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论 | 第1-40页 |
1.1 水体沉积物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 第12-15页 |
1.1.1 沉积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1.2 水体沉积物的污染 | 第13-14页 |
1.1.3 沉积物污染的生态危害 | 第14-15页 |
1.2 沉积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15-25页 |
1.2.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研究 | 第15-17页 |
1.2.2 沉积物中有毒有机化合物的环境行为研究 | 第17-18页 |
1.2.3 沉积物中有机质、N、P的环境行为研究 | 第18-23页 |
1.2.3.1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环境行为 | 第18-20页 |
1.2.3.2 沉积物中氮的环境行为 | 第20-22页 |
1.2.3.3 沉积物中磷的环境行为研究 | 第22-23页 |
1.2.4 利用沉积物进行区域环境历史研究 | 第23-25页 |
1.3 沉积物污染释放的控制对策 | 第25-28页 |
1.3.1 污染源控制和自然净化法 | 第25页 |
1.3.2 原位覆盖 | 第25-26页 |
1.3.3 原位处理技术 | 第26-27页 |
1.3.4 疏浚 | 第27-28页 |
1.4 疏浚沉积物的处理、处置研究 | 第28-33页 |
1.4.1 疏浚沉积物中污染的去除技术 | 第29-31页 |
1.4.1.1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去除 | 第29-30页 |
1.4.1.2 溶剂提取 | 第30页 |
1.4.1.3 重金属的生物淋洗 | 第30-31页 |
1.4.2 疏浚沉积物的最终处置 | 第31-33页 |
1.4.2.1 海洋处置 | 第31页 |
1.4.2.2 陆地填埋 | 第31-32页 |
1.4.2.3 土地投放 | 第32-33页 |
1.4.2.4 建材材料应用 | 第33页 |
1.5 固体废弃物土地处置中的环境效应研究 | 第33-39页 |
1.5.1 固废土地利用对植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1.5.2 固废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1.5.3 固废土地利用中重金属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35-36页 |
1.5.4 固废土地利用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1.5.5 固废土地投放后重金属的长期变化 | 第37页 |
1.5.6 稳定剂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 第37-39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 第39-40页 |
2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的污染特征 | 第40-7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2.1.1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第42-44页 |
2.1.1.1 采样点位的选取 | 第42-43页 |
2.1.1.2 样品的采集 | 第43-44页 |
2.1.2 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44页 |
2.1.3 数据统计 | 第4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4-69页 |
2.2.1 污染物的总量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2.2.2 污染物在淤泥层沉积物中的积累特征 | 第46-54页 |
2.2.2.1 有机质及金属元素 | 第46-52页 |
2.2.2.2 营养元素 | 第52-54页 |
2.2.3 不同河段沉积物的污染特征 | 第54-60页 |
2.2.3.1 不同河段的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总体含量特征 | 第54-56页 |
2.2.3.2 不同河段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各元素间的相关关系特征 | 第56-58页 |
2.2.3.3 不同河段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及各元素含量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 第58-60页 |
2.2.4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 | 第60-64页 |
2.2.4.1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61-62页 |
2.2.4.2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 第62-64页 |
2.2.5 Cu、Zn在沉积物中的垂向分布 | 第64-69页 |
2.2.5.1 总量分布 | 第64-66页 |
2.2.5.2 Cu、Zn形态的垂向分布 | 第66-69页 |
2.3 小结 | 第69-71页 |
3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的污染释放规律 | 第71-10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71-73页 |
3.1.1.1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第71-72页 |
3.1.1.2 模拟用水 | 第72-73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73-74页 |
3.1.2.1 沉积物的污染释放试验 | 第73页 |
3.1.2.2 换水清洗试验 | 第73-74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74页 |
3.1.4 统计方法 | 第74-7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5-98页 |
3.2.1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75-84页 |
3.2.1.1 沉积物重金属的释放特征 | 第75-77页 |
3.2.1.2 环境条件对沉积物Cu、Zn释放的影响 | 第77-82页 |
3.2.1.3 换水清洗中沉积物Cu、Zn释放强度的变化 | 第82-84页 |
3.2.2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有机好氧物质的释放规律 | 第84-90页 |
3.2.2.1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耗氧物质的释放特征 | 第85-86页 |
3.2.2.2 环境条件对运河(杭州段)沉积物耗氧物质释放的影响 | 第86-88页 |
3.2.2.3 换水清洗中沉积物耗氧物质释放量的变化 | 第88-90页 |
3.2.3 沉积物对上覆水N、P的释放 | 第90-98页 |
3.2.3.1 沉积物N、P的释放曲线 | 第90-93页 |
3.2.3.2 环境条件对沉积物N、P释放的影响 | 第93-95页 |
3.2.3.3 换水清洗对沉积物N、P释放的影响 | 第95-98页 |
3.3 小结 | 第98-100页 |
4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中的生态毒性效应 | 第100-12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6页 |
4.1.1 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03-10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4.1.2.1 青菜发芽率试验及盆栽试验 | 第105页 |
4.1.2.2 花草盆栽试验 | 第105-106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106页 |
4.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4页 |
4.2.1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青菜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第106-115页 |
4.2.1.1 沉积物投放对青菜发芽率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2.1.2 沉积物投放对青菜产量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4.2.1.3 施加牛粪对沉积物植物毒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2.1.4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青菜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4.2.1.5 青菜盆栽试验结果的意义 | 第112-115页 |
4.2.2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花草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4.2.2.1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高山羊茅草和白三叶草发芽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2.2.2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对草坪草产量的影响 | 第116页 |
4.2.2.3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对花的生长影响 | 第116-118页 |
4.2.2.4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鸡冠花、松叶牡丹开花质量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4.2.2.5 花草盆栽试验结果的意义 | 第120页 |
4.2.3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土壤的污染及肥效作用 | 第120-124页 |
4.2.3.1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4.2.3.2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土壤总磷及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4.2.3.3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4.2.3.4 沉积物土地投放对土壤Cu、Zn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4.3 小结 | 第124-125页 |
5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后重金属、N、P的下移规律 | 第125-13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26-128页 |
5.1.1 原状土柱的采集 | 第126-127页 |
5.1.2 土柱淋洗试验 | 第127页 |
5.1.3 分析方法 | 第127-128页 |
5.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2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28-135页 |
5.2.1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中硝酸盐的下移规律 | 第128-129页 |
5.2.2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中磷的下移规律 | 第129-133页 |
5.2.2.1 淋洗液中PO_4~(3-)浓度的变化特征 | 第129-130页 |
5.2.2.2 淋洗后沉积物的磷特征 | 第130页 |
5.2.2.3 淋洗后土柱中Olsen-P的垂向分布 | 第130-133页 |
5.2.3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土地投放中Cu、Zn的下移规律 | 第133-135页 |
5.3 小结 | 第135-136页 |
6 结论 | 第136-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