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生命价值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评估生命价值的意义 | 第12-16页 |
·生命价值估算的难点 | 第16-18页 |
·本论文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点 | 第18-2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理论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基本研究方法综述 | 第22-34页 |
·国外研究生命价值的方法 | 第22-30页 |
·人力资本法 | 第22-26页 |
·工资—风险法 | 第26-27页 |
·消费市场法 | 第27-29页 |
·条件价值法 | 第29-30页 |
·国内外生命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 | 第30-34页 |
·国外生命价值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 第30-32页 |
·国内生命价值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 第32-34页 |
3 生命价值评估方法的技术化处理 | 第34-46页 |
·生命价值的可评估性与不可评估性 | 第34-36页 |
·生命价值评估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剥离 | 第36-40页 |
·基于应用目的的生命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 第40-46页 |
·宏观生命价值评估技术分析 | 第40-42页 |
·微观生命价值评估技术分析 | 第42页 |
·生命价值宜采用动态评估方式 | 第42-46页 |
4 宏观生命价值评估模型研究 | 第46-56页 |
·宏观生命价值评估理论的假设条件 | 第46页 |
·宏观生命价值评估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46-48页 |
·宏观生命价值评估的数学模型 | 第48-50页 |
·宏观生命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50-56页 |
·区域内人口当前平均岁数的计算 | 第50-52页 |
·宏观生命价值的推算模型 | 第52-54页 |
·宏观生命价值模型的修正 | 第54-56页 |
5 微观生命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 | 第56-75页 |
·一般商品定价模型研究 | 第56-67页 |
·商品价值的数学表达 | 第57-62页 |
·人力资本的定价分析 | 第62-67页 |
·微观生命价值评估模型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67-72页 |
·对不同的生命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模型 | 第67-70页 |
·对不同类别劳动者应设计不同模型 | 第70-71页 |
·对模型设计的说明 | 第71-72页 |
·微观生命价值评估模型的公用参数设计 | 第72-75页 |
6 未成年人微观生命价值的动态实证研究 | 第75-91页 |
·未成年人的经济生命周期规律 | 第75-76页 |
·未成年人生命价值的评估模型的参数 | 第76-78页 |
·未成年人的生命价值模型设计 | 第78-79页 |
·未成年人微观生命价值的动态实证研究 | 第79-91页 |
·未成年人投入的生活费用计算 | 第80-82页 |
·未成年人投入的卫生费用计算 | 第82-84页 |
·未成年人投入的教育费用计算 | 第84-87页 |
·未成年人的精神价值计算 | 第87-88页 |
·未成年人的生命价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7 体力劳动者微观生命价值动态实证研究 | 第91-108页 |
·体力劳动者的经济生命周期规律 | 第91-93页 |
·体力劳动者生命价值评估模型的参数 | 第93-97页 |
·体力劳动者生命价值模型的设计 | 第97-100页 |
·体力劳动者微观生命价值的动态实证研究 | 第100-108页 |
·体力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计算 | 第100-102页 |
·个体差异系数的计算 | 第102-105页 |
·体力劳动者的生命价值计算与分析 | 第105-108页 |
8 脑力劳动者微观生命价值动态实证研究 | 第108-118页 |
·脑力劳动者的经济生命周期规律 | 第108-110页 |
·脑力劳动者生命价值评估模型的参数 | 第110-111页 |
·脑力劳动者生命价值一般模型的设计 | 第111-112页 |
·脑力劳动者微观生命价值的动态实证研究 | 第112-118页 |
9 基于微观生命价值的人身损害赔偿研究 | 第118-135页 |
·与国外研究结论的对比分析 | 第118-119页 |
·人身损害赔偿实务 | 第119-127页 |
·赔偿的项目 | 第119-120页 |
·赔偿的标准 | 第120-123页 |
·2005 年各地死亡赔偿金标准 | 第123-125页 |
·两起空难事故赔偿的启示 | 第125-127页 |
·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思考 | 第127-135页 |
·公平原则是人身损害赔偿的基础 | 第127-129页 |
·当前人身损害赔偿实践中的不合理之处 | 第129-130页 |
·人身损害赔偿实践的建议 | 第130-135页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