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一、生活事件 | 第10-11页 |
二、心理弹性 | 第11-16页 |
(一) 心理弹性及其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 心理弹性的研究潮流 | 第13-14页 |
(三)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互联网使用 | 第16-21页 |
(一) 互联网使用的理论模型 | 第16-18页 |
(二) 互联网服务偏好 | 第18页 |
(三)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 第18-21页 |
四、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互联网使用 | 第21-23页 |
(一) 生活事件和互联网使用 | 第21-22页 |
(二) 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互联网使用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一)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二)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三) 本研究的研究设计 | 第24页 |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5-4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三)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27-37页 |
(一) 描述统计 | 第27页 |
(二) 各变量上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 第27-32页 |
(三) 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 第32-37页 |
三、讨论 | 第37-43页 |
(一) 性别和年级差异 | 第37-40页 |
(二) 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 第40-43页 |
1. 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 第40-41页 |
2. 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互联网社交服务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 第41页 |
3. 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互联网娱乐服务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 第41-43页 |
四、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五、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