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导论 | 第15-27页 |
一、行政法实施效果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6-22页 |
三、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四、论文的结构和布局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成效与困境并存——行政法赤字的出现 | 第27-38页 |
第一节 《行政许可法》为代表的中国行政实体法实施的共同命运 | 第27-29页 |
一、政府"瘦身革命"之《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及积极意义 | 第27页 |
二、审批与许可:当法律实施遇上概念混淆 | 第27-28页 |
三、雷声大、雨点小的《行政许可法》 | 第28-29页 |
四、促进法治与实施困难并存是中国行政实体法实施的共同命运 | 第29页 |
第二节 听证程序为代表的中国行政程序法实施的现状 | 第29-34页 |
一、舶来品"听证"与先进法律观念的传播、普及 | 第29-30页 |
二、"听证秀"与听证信仰危机的出现 | 第30-31页 |
三、时效性程序的实施成效与盲点 | 第31-32页 |
四、公开性程序的积极作用及作用局限性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在艰难中前行的《行政诉讼法》 | 第34-38页 |
一、《行政诉讼法》的积极意义及实施成效 | 第34页 |
二、《行政诉讼法》陷入的实施困境 | 第34-38页 |
第二章 立法者的利益追求与行动逻辑 | 第38-49页 |
第一节 立法者的利益追求 | 第38-40页 |
一、民选代表与选民的"选票" | 第38-39页 |
二、政治权力结构中的立法机构与政府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立法者实现利益追求的途径 | 第40-41页 |
一、出台制度反映民意 | 第40页 |
二、出台制度符合政府的利益 | 第40-41页 |
三、借鉴智识精英的智慧提高立法质量 | 第41页 |
第三节 立法者的行为选择 | 第41-49页 |
一、规范政府权力是民众对行政法制度的基本要求 | 第41-42页 |
二、规范自身权力是政府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 | 第42-43页 |
三、民意与政府利益的综合、权衡 | 第43-45页 |
四、立法者的行为选择——规范政府权律制度的建立 | 第45-49页 |
第三章 政府的利益诉求与行动逻辑 | 第49-76页 |
第一节 中央关注的利益与实现途径 | 第49-55页 |
一、统治合法性与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 | 第49-51页 |
二、利益激励与晋升锦标赛 | 第51-53页 |
三、有效激励与量化指标考核 | 第53-54页 |
四、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下级政府的利益诉求与生存环境 | 第55-60页 |
一、分税制改革与财政压力 | 第55-57页 |
二、"用脚投票"与政府竞争 | 第57-58页 |
三、晋升锦标赛与零和博弈 | 第58-59页 |
四、上级满意与量化指标追求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政府在行政法实施中的行动逻辑 | 第60-71页 |
一、政府实现利益诉求与行政法制的矛盾 | 第60-62页 |
二、政府违法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62-65页 |
三、违法风险的最小化 | 第65-66页 |
四、政府违法的危害与政绩利益的权衡 | 第66-71页 |
第四节 执法水平量化指标考核与政府在行政诉讼、赔偿中的行为选择 | 第71-76页 |
一、行政诉讼败诉率与赔偿金额是上级政府考察下级执法水平的主要指标 | 第71页 |
二、政府对行政诉讼败诉率最小化的追求与行政诉讼法的实施 | 第71-72页 |
三、政府对国家赔偿案件和金额最小化的追求与国家赔偿法的实施 | 第72-76页 |
第四章 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选择与行动逻辑 | 第76-96页 |
第一节 相对人与政府存在不同类型的博弈关系 | 第76-79页 |
一、政府与相对人的合作博弈类型 | 第77-78页 |
二、政府与相对人的非合作博弈类型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合作博弈类型中相对人的行动逻辑 | 第79-84页 |
一、权力与资本结合带来的双赢 | 第79-81页 |
二、违法的高收益与低成本 | 第81-82页 |
三、法律合谋与利益共享 | 第82-84页 |
第三节 非合作博弈类型中相对人的行动逻辑 | 第84-90页 |
一、守法成本较高 | 第84-86页 |
二、通过程序参与途径制约政府权力的成本与收益 | 第86-87页 |
三、通过诉讼方式制约政府权力的成本与收益 | 第87-88页 |
四、信访上访:利益表达渠道堵塞情况下的越级反映问题 | 第88-90页 |
第四节 行政救济方式中相对人的利益选择 | 第90-96页 |
一、行政诉讼方式存在成本较高且收益非常小的缺点 | 第90-91页 |
二、信访上访方式解决机率虽小但能彻底解决问题 | 第91-93页 |
三、调解、和解方式成本小、收益高 | 第93-96页 |
第五章 法院的利益诉求与行动逻辑 | 第96-110页 |
第一节 法院的利益诉求与实现途径 | 第96-99页 |
一、追逐利益仍然是司法权的运行逻辑 | 第96-97页 |
二、法院获得社会肯定评价的途径是公正司法 | 第97-98页 |
三、法院在人、财、物的获取途径上存在对政府的依赖 | 第98-99页 |
第二节 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行动逻辑 | 第99-110页 |
一、法院处于公正司法与维护政府利益的两难境地 | 第99页 |
二、法院纠正政府违法行为的成本与效益 | 第99-102页 |
三、和解、调解对法院而言成本小、收益高 | 第102-104页 |
四、法院的行动逻辑:以北京市高校行政诉讼实证分析为例 | 第104-110页 |
第六章 公民的博弈能力、行为倾向与行政法的实施 | 第110-122页 |
第一节 公民的博弈能力与行政法的实施 | 第110-116页 |
一、资源、财富占有格局与方式上公民相比政府处于劣势 | 第110-112页 |
二、公民的组织、自治能力使公民很难对政府形成有效的制约 | 第112-113页 |
三、公民的博弈能力对行政法实施效果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公民性格的影响与行政法的实施 | 第116-122页 |
一、差序文化传统与平等精神 | 第116-118页 |
二、权力之善属性与权力制约 | 第118-119页 |
三、青天情结与程序正义 | 第119-120页 |
四、"无讼"思想与行政诉讼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法律实施中的特殊群体 | 第122-135页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群体 | 第122-126页 |
一、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进入近现代化的启蒙者、教育者 | 第123-124页 |
二、知识分子群体是先进法律文化、制度和理论的传播者、倡导者 | 第124-125页 |
三、知识分子群体一定程度上是民意的概括者、提炼者 | 第125页 |
四、知识分子群体是行政法制度选择及出台的重要影响者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律师 | 第126-131页 |
一、律师的利益追求与实现途径 | 第126-128页 |
二、律师在行政法实施中的行动逻辑 | 第128-131页 |
第三节 媒体 | 第131-135页 |
一、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职能 | 第131-132页 |
二、媒体对权力的制约与法治政府进程的推动 | 第132页 |
三、媒体对民意的表达与公民权利的保护 | 第132-133页 |
四、正确看待和处理媒体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 第133-13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5-145页 |
一、行为主体的利益选择构成行动中的法 | 第135-137页 |
二、法律制约权力的有限性 | 第137-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