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7页 |
导论 | 第27-3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7-32页 |
·研究思路与理论预设 | 第32-34页 |
·研究方法与论证结构 | 第34-38页 |
第1章 死刑正当程序概论 | 第38-87页 |
·何为死刑正当程序 | 第38-49页 |
·死刑正当程序概念之界定 | 第38-42页 |
·死刑正当程序于观念层面之定位 | 第42-49页 |
·死刑正当程序溯源 | 第49-75页 |
·历史上适用广泛且残酷的死刑:死刑正当程序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9-60页 |
·对死刑的质疑与反思:死刑正当程序近代发展的思想背景 | 第60-63页 |
·从制度表达到程序内在理性:死刑正当程序生长的历史轨迹 | 第63-75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功能 | 第75-87页 |
·死刑正当程序功能概述 | 第75-79页 |
·制约权力,保证死刑及死刑程序本身的公正 | 第79-83页 |
·维护生命,给予公民权利最根本的保障 | 第83-85页 |
·控制死刑,实现死刑之应有刑罚效果 | 第85-87页 |
第2章 死刑正当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87-155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理性基础 | 第87-122页 |
·程序的理性 | 第87-93页 |
·理性之于死刑正当程序 | 第93-103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理性表达 | 第103-122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正义论基础 | 第122-138页 |
·正义――死刑正当程序的永恒价值目标 | 第122-127页 |
·通过死刑正当程序实现程序正义 | 第127-134页 |
·通过死刑正当程序实现实体正义 | 第134-138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法治基础 | 第138-155页 |
·法治的含义 | 第139-145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法治体现 | 第145-150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法治要求 | 第150-155页 |
第3章 死刑程序正当的标准 | 第155-205页 |
·死刑正当程序标准概述 | 第155-169页 |
·建立死刑正当程序标准的意义 | 第156-158页 |
·死刑程序正当标准确立的各种学说 | 第158-169页 |
·死刑正当程序标准确立的原则 | 第169-177页 |
·主体性原则 | 第170-172页 |
·共识性原则 | 第172-174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174-177页 |
·死刑正当程序的评价标准 | 第177-205页 |
·保障每个面临死刑裁判的人充分而富有意义地参与诉讼 | 第178-181页 |
·保障面临死刑的人积极、有效地行使辩护权 | 第181-184页 |
·给予每个面临死刑的人获得应有的程序对待 | 第184-186页 |
·充分保障面临死刑的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 | 第186-199页 |
·让每个面临死刑者穷尽一切程序救济的手段或可能 | 第199-205页 |
第4章 中国的死刑程序如何正当 | 第205-291页 |
·死刑审前程序的正当化 | 第206-214页 |
·以“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为核心,促进死刑侦查程序之正当 | 第206-209页 |
·保障面临死刑追诉者获得具有实质意义的法律帮助 | 第209-214页 |
·死刑审判程序的正当化 | 第214-240页 |
·正当的死刑证明标准 | 第214-218页 |
·死刑审判阶段辩护权的正当程序保障 | 第218-222页 |
·死刑一审程序的正当化 | 第222-229页 |
·死刑二审程序的正当化 | 第229-240页 |
·死刑复核程序的正当化 | 第240-261页 |
·死刑复核程序正当化进程 | 第241-247页 |
·死刑复核程序功能的正当定位 | 第247-251页 |
·保证死刑复核功能全面实现的正当死刑复核程序 | 第251-261页 |
·死刑执行程序的正当化 | 第261-275页 |
·死刑立即执行程序的正当化 | 第262-269页 |
·死刑缓期执行程序的正当化 | 第269-275页 |
·死刑再审程序的正当化 | 第275-280页 |
·目前死刑再审程序的失当因素 | 第275-278页 |
·死刑再审程序的正当化改造 | 第278-280页 |
·死刑赦免程序的正当化 | 第280-291页 |
·死刑赦免程序正当化的理论根据 | 第280-284页 |
·中国死刑赦免之状况 | 第284-285页 |
·建立和完善我国死刑赦免之正当程序 | 第285-291页 |
结语:尚未结束的求索 | 第291-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01页 |
致谢 | 第301-3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