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应力场影响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原理及其控制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1 绪论 | 第19-31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布置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巷道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采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8-29页 |
·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与实测技术 | 第28-29页 |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布置研究 | 第29页 |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研究 | 第29页 |
·构造应力场中煤巷锚杆支护相似模拟研究 | 第29页 |
·构造应力场中采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 第29页 |
·预计创新点 | 第29-30页 |
·论文工作计划 | 第30-31页 |
2 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与实测技术 | 第31-47页 |
·构造应力的成因 | 第31-32页 |
·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点 | 第32-39页 |
·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全球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 | 第35-37页 |
·中国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 | 第37-39页 |
·国内煤炭系统构造应力的实测分析 | 第39-46页 |
·兖州矿区构造应力场的实测 | 第40-43页 |
·神火矿区构造应力场的实测 | 第43-44页 |
·其他矿区构造应力场的实测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构造应力场中的巷道布置研究 | 第47-73页 |
·广义平面问题 | 第47-49页 |
·弹性模型理论分析 | 第49-59页 |
·模型建立及公式推导 | 第49-51页 |
·围岩应力与位移分析 | 第51-54页 |
·计算实例 | 第54-59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62页 |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59-60页 |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62页 |
·现场实测 | 第62-72页 |
·兖州兴隆庄煤矿 | 第62-66页 |
·兖州南屯煤矿 | 第66-70页 |
·神火新庄矿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研究 | 第73-88页 |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理论分析 | 第73-77页 |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塑性区的理论范围 | 第74-75页 |
·塑性区范围的影响因素 | 第75-77页 |
·构造应力场中巷道失稳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 第77-82页 |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77-78页 |
·围岩塑性区范围分析 | 第78-79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79-82页 |
·现场实测分析 | 第82-87页 |
·原始地质技术条件 | 第82-83页 |
·实测技术及措施 | 第83-85页 |
·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构造应力场中煤巷锚杆支护相似模拟研究 | 第88-10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88页 |
·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88-93页 |
·实验系统 | 第88-89页 |
·实验参数分析 | 第89-92页 |
·实验数据监测 | 第92页 |
·实验模型制作 | 第92-9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3-97页 |
·煤巷围岩破坏规律 | 第93-95页 |
·煤巷锚杆作用机理 | 第95-96页 |
·巷道表面位移 | 第96页 |
·巷道围岩应力 | 第96-97页 |
·现场实例分析 | 第97-102页 |
·构造应力作用下巷道顶板的破坏形式 | 第97-98页 |
·构造应力作用下锚杆支护作用 | 第98-100页 |
·构造应力作用下锚索的剪切破坏 | 第100-102页 |
·构造应力场中锚杆支护措施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构造应力场中采动巷道矿压规律研究 | 第104-117页 |
·回采空间围岩应力理论分析 | 第104-110页 |
·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回采空间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105-109页 |
·算例 | 第109-110页 |
·采动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 | 第110-114页 |
·原始地质技术条件 | 第110-111页 |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111-114页 |
·采动巷道卸荷区围岩控制分析 | 第114-115页 |
·采动巷道卸荷区围岩损伤分析 | 第114-115页 |
·采动巷道卸荷区围岩锚固技术 | 第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7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17-120页 |
·主要结论 | 第117-119页 |
·研究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作者简历 | 第127-12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