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5-29页 |
·土的动力特性室内试验设备的发展 | 第15-16页 |
·土的结构性和各向异性研究 | 第16-19页 |
·复杂应力条件下土的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 第19-23页 |
·饱和砂土的孔隙水压力发展特征 | 第23-24页 |
·土的本构模型 | 第24-29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2 试验设备简介及试验条件 | 第32-44页 |
·概述 | 第32页 |
·试验设备简介 | 第32-34页 |
·设备组成 | 第32-33页 |
·主要功能 | 第33-34页 |
·技术参数指标 | 第34页 |
·试验条件 | 第34-36页 |
·试验砂料与土样制备 | 第34-36页 |
·试样尺寸 | 第36页 |
·应力状态分析与计算公式 | 第36-44页 |
·应力状态分析 | 第36-37页 |
·试样体的应力应变参数及其计算公式 | 第37-44页 |
3 静力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循环剪切特性的影响 | 第44-66页 |
·概述 | 第44页 |
·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 第44-48页 |
·初始固结应力状态 | 第44-47页 |
·液化破坏标准 | 第47-48页 |
·K_0固结试验 | 第48-51页 |
·K_0固结的实现 | 第48-49页 |
·K_0固结过程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饱和砂土循环剪切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63页 |
·实心圆柱状试样 | 第51-60页 |
·空心圆柱状试样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6页 |
4 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液化强度的影响 | 第66-90页 |
·概述 | 第66-67页 |
·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 第67-70页 |
·循环荷载模式与动强度定义 | 第67-69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9-7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循环三轴剪切试验 | 第70-77页 |
·循环耦合剪切试验 | 第77-83页 |
·初步分析 | 第83-86页 |
·不同循环预剪加载方式对饱和砂土液化强度的影响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5 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 第90-107页 |
·概述 | 第90页 |
·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 | 第90-9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2-105页 |
·循环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 第92-101页 |
·静力预剪作用对饱和砂土单调剪切特性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6 考虑饱和砂土各向异性影响的亚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的推广及其试验验证 | 第107-138页 |
·概述 | 第107页 |
·本构模型研究 | 第107-111页 |
·各种弹塑性本构理论的介绍 | 第107-111页 |
·亚塑性边界面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111-129页 |
·偏应力比空间的定义及不变量 | 第111-113页 |
·亚弹性、亚塑性应变增量 | 第113-114页 |
·亚塑性边界面模型分析 | 第114-121页 |
·亚塑性理论边界面模型参数确定 | 第121-129页 |
·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129-137页 |
·非均等固结条件 | 第129-136页 |
·均等固结条件 | 第136-137页 |
·结论 | 第137-13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3页 |
·主要结论 | 第138-142页 |
·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53-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