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高技能人才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 第10页 |
·论文方法、思路和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2-21页 |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 第12-13页 |
·高技能群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17页 |
·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结构分层 | 第13-15页 |
·从技能构成的类型看我国高技能人才群体的发展 | 第15-16页 |
·技能养成过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基础 | 第16-17页 |
·高新技术发展对高技能劳动者的客观要求 | 第17-20页 |
·企业产品调整和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者的要求 | 第17-18页 |
·经济增长方式和体制结构的变革对职工技能素质的要求 | 第18-19页 |
·国家经济发展对职工技能素质培养的战略要求 | 第19-20页 |
·高新技术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3 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及培养问题分析 | 第21-32页 |
·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及实例解读 | 第21-27页 |
·我国高技能人才总体概况 | 第21-23页 |
·实例解读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 | 第23-27页 |
·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7-32页 |
·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滞后、措施缺位—制度层分析 | 第27-29页 |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经济层分析 | 第29页 |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理念桎梏及认知偏差—观念层分析 | 第29-32页 |
4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与构建 | 第32-42页 |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 第32-33页 |
·国外典型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与培养模式借鉴 | 第33-36页 |
·国外典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分析 | 第33-35页 |
·各国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共性分析 | 第35-36页 |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6页 |
·国内著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典范 | 第36-40页 |
·实例一:宝钢高技能人才“三合一”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 | 第36-38页 |
·实例二: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济钢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 第38-40页 |
·合作机制下企业主体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第40-42页 |
5 高新技术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 第42-47页 |
·发挥各方优势,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培养机制 | 第42-44页 |
·适应市场需要,创造现代化复合式培养方式 | 第44页 |
·突出技能水平,完善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 第44-45页 |
·优化社会环境,实施系列化的激励政策 | 第45-47页 |
6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