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壮字、喃字与汉字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千字文》概述 | 第8-9页 |
第三节 壮字和喃字概况 | 第9-11页 |
一、壮字概况 | 第9-10页 |
二、喃字概况 | 第10-11页 |
第四节 壮字、喃字及其对比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壮字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喃字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壮字和喃字对比研究综述 | 第13页 |
第五节 本文壮字、喃字的选字原则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汉字基础上壮字分析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壮字字形分类 | 第15-28页 |
一、假借字 | 第15-16页 |
二、形声字 | 第16-25页 |
三、会意字 | 第25-26页 |
四、二形字 | 第26页 |
五、变体字 | 第26-27页 |
六、象形字 | 第27页 |
七、无法归类的字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基于汉字基础上的壮字字理特点分析 | 第28-31页 |
一、壮字分类统计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二、壮字特点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基于汉字基础上的喃字分析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喃字字形分类 | 第31-43页 |
一、假借字 | 第31-36页 |
二、形声字 | 第36-42页 |
三、会意字 | 第42页 |
四、变体字 | 第42-43页 |
六、无法归类的字 | 第43页 |
第二节 基于汉字基础上的喃字字理特点分析 | 第43-45页 |
一、喃字分类统计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二、喃字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对比分析 | 第45-50页 |
第一节 壮喃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一、从文字的外围进行比较 | 第45-46页 |
二、文字本身构造方面比较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壮字、喃字与汉字的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一、假借字分析 | 第47页 |
二、形声字分析 | 第47-48页 |
三、省声与省形 | 第48页 |
四、繁化与简化 | 第48-49页 |
五、规范与统一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一:汉字、古壮字和喃字对照表 | 第53-67页 |
附录二:《千字文》(宣统庚戌年秋镌)1910年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