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性质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选题及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2章 汉字性质研究的回顾 | 第10-32页 |
·研究历程 | 第10-18页 |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 第10-12页 |
·20世纪50-70年代 | 第12-14页 |
·20世纪80年代后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8-32页 |
·时代背景 | 第19-23页 |
·学术背景 | 第23-32页 |
第3章 两种主要观点及评价 | 第32-44页 |
·前言 | 第32页 |
·表意文字说 | 第32-39页 |
·各种“表意文字”说 | 第34-38页 |
·“表意文字”说的意义 | 第38-39页 |
·语素文字说 | 第39-44页 |
·“语素文字”说简介 | 第39-40页 |
·对“语素文字”说的认识 | 第40-44页 |
第4章 汉字性质的界定及构成要素 | 第44-58页 |
·前言 | 第44-45页 |
·汉字性质的界定 | 第45-46页 |
·学术界的界定 | 第45页 |
·我们的界定 | 第45-46页 |
·确定汉字性质的标准 | 第46-49页 |
·以往的做法 | 第46-48页 |
·本文的做法 | 第48-49页 |
·汉字性质的构成要素 | 第49-58页 |
·汉字的表意属性 | 第49-51页 |
·汉字的文化属性 | 第51-54页 |
·汉字的方块属性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