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多维视野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双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第19-22页 |
第三节 三语教学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 第22-26页 |
第四节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26-32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上):语码转换研究五十年 | 第32-72页 |
第一节 语码转换研究的缘起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语码转换的界说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语码转换的发展 | 第34-36页 |
第四节 语码转换的分类 | 第36-38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8-42页 |
第六节 不同学科语码转换研究的传统和方法 | 第42-72页 |
第三章 文献述评(下):课堂语码转换研究二十年 | 第72-87页 |
第一节 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特点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双语课堂交往与课堂语码转换 | 第73-87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87-119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87-94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94-95页 |
第三节 研究架构 | 第95-9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98-103页 |
第五节 样本地区、学校和个案对象的选定 | 第103-111页 |
第六节 数据采集 | 第111-113页 |
第七节 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113-119页 |
第五章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特征描写 | 第119-147页 |
第一节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形态描写 | 第120-132页 |
第二节 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结构描写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描写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三语教师课堂语言保持的时长描写 | 第138-140页 |
第五节 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描写 | 第140-147页 |
第六章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模式构建 | 第147-165页 |
第一节 民族身份和教育背景对课堂三语语码转换的影响模式 | 第148-151页 |
第二节 三语相对水平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影响模式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语言接触时长对教师三语语码转换的影响模式 | 第154-157页 |
第四节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整合模式构建 | 第157-165页 |
第七章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教育学学理思辨 | 第165-181页 |
第一节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与教师课堂话语 | 第165-169页 |
第二节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文化生态解读 | 第169-173页 |
第三节 关于三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 第173-174页 |
第四节 三语课堂语码转换对民族外语教育理论的启示 | 第174-18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 第181-18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81-183页 |
第二节 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183-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5页 |
附录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英语三语教学课堂语码转换田野工作记录表 | 第195-197页 |
附录二: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言保持时长数据库(以教师1为例的样库) | 第197-213页 |
附录三: 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码转换语料数据库 | 第213-22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29-231页 |
后记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