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大庆市长垣中北部地区的植被景观恢复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课题背景(或引言)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项目意义 | 第14-16页 |
| 2 长垣油田中北部区域概况 | 第16-19页 |
| ·位置 | 第16-17页 |
| ·气候 | 第17页 |
| ·动植物 | 第17页 |
| ·土壤 | 第17-18页 |
|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 ·水文 | 第18-19页 |
| 3 长垣中北部地区植被现状分析 | 第19-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原生植被及分类 | 第19-21页 |
| ·主要植被分布 | 第21-22页 |
| ·草原 | 第21-22页 |
| ·草甸 | 第22页 |
| ·沼泽 | 第22页 |
| ·次生植被 | 第22-25页 |
| ·原始草甸草原 | 第22-23页 |
| ·羊草草甸草原 | 第23-24页 |
| ·沼泽化草甸 | 第24页 |
| ·盐生草原草甸 | 第24-25页 |
| ·碱斑 | 第25页 |
| ·草甸沼泽 | 第25页 |
| ·植被演替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4 长垣中北部地区植被景观结构分析 | 第27-41页 |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27-32页 |
| ·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 ·ETM~+数据几何校正 | 第28-29页 |
| ·图像增强处理 | 第29页 |
| ·图像分类 | 第29-30页 |
| ·精度分析 | 第30-32页 |
| ·长垣油田景观格局分析 | 第32-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5 长垣油田开发对植被景观影响分析 | 第41-50页 |
| ·不同土壤类型上钻井对植被影响 | 第41-43页 |
| ·黑钙土 | 第41页 |
| ·生草化风沙土 | 第41页 |
| ·黑钙土型风沙土 | 第41-42页 |
| ·草甸土型风沙土 | 第42页 |
| ·盐碱土 | 第42页 |
| ·苏达盐化草甸土 | 第42页 |
| ·沼泽土 | 第42-43页 |
| ·不同季节钻井对植被的影响 | 第43页 |
| ·钻井液及岩屑对植被的影响 | 第43页 |
| ·油田公路和管线对植被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油田公路和管线培埂网格 | 第43页 |
| ·埋设管线的方式 | 第43-44页 |
| ·采油作业对植被的影响 | 第44-46页 |
| ·落地原油对植物种类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落地原油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5页 |
| ·落地原油对羊草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污染+放牧对植被的影响 | 第46页 |
| ·油田开发对植被影响的后果 | 第46-49页 |
| ·草原景观改变 | 第46-48页 |
| ·草原“三化”加剧 | 第48页 |
| ·草原群落退化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6 长垣油田开发对植被破坏状况分析及植被恢复对策 | 第50-57页 |
| ·破坏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50-52页 |
| ·羊草草甸 | 第50页 |
| ·盐生草甸 | 第50-51页 |
| ·草甸沼泽 | 第51-52页 |
| ·植被破坏类型分析 | 第52-54页 |
| ·退化的羊草草甸 | 第52页 |
| ·退化的草甸沼泽 | 第52-53页 |
| ·退化的盐生草甸 | 第53-54页 |
| ·受破坏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对策 | 第54-55页 |
| ·退化羊草草甸的恢复 | 第54页 |
| ·草甸沼泽的恢复 | 第54页 |
| ·盐生草甸的恢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