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曝气生成的微生物气溶胶扩散分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水资源现状 | 第11页 |
·曝气设备综述 | 第11-13页 |
·曝气设备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 第11-13页 |
·曝气设备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本次研究的目的 | 第13-15页 |
2 微生物气溶胶研究状况 | 第15-23页 |
·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 | 第16-19页 |
·惯性撞击类 | 第16-17页 |
·过滤阻留类 | 第17-18页 |
·静电沉着类 | 第18页 |
·温差迫降类 | 第18页 |
·采样器的选择 | 第18-19页 |
·空气微生物计数和鉴定 | 第19-20页 |
·空气微生物的计数 | 第19-20页 |
·空气微生物鉴定方法 | 第20页 |
·空气微生物气溶胶分布和传输 | 第20-21页 |
·污水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3 表面曝气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研究 | 第23-41页 |
·长沙国祯污水处理厂概况 | 第23-24页 |
·主要实验设备及培养基 | 第24页 |
·微生物气溶胶的采样及检测 | 第24-29页 |
·采样点布置方案 | 第24-25页 |
·采样原理 | 第25-27页 |
·采样方法 | 第27-28页 |
·微生物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夏季微生物气溶胶测试结果 | 第29-32页 |
·微生物培养结果 | 第29-30页 |
·空气微生物浓度 | 第30-32页 |
·春季微生物气溶胶测试结果 | 第32-35页 |
·微生物气溶胶测定的分析 | 第35-41页 |
·测定方法讨论 | 第35-36页 |
·夏季微生物污染程度 | 第36-38页 |
·春季微生物污染程度 | 第38-39页 |
·微生物污染程度总体评价 | 第39-41页 |
4 表曝机微生物气溶胶产生与扩散过程的探讨 | 第41-58页 |
·微生物气溶胶的自由扩散过程 | 第41-42页 |
·分子扩散定律 | 第41页 |
·双膜理论 | 第41-42页 |
·微生物气溶胶的强制扩散过程 | 第42-47页 |
·倒伞叶轮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 第42-43页 |
·倒伞叶轮形成的水流特点 | 第43-45页 |
·倒伞型叶轮充氧机理及形成微生物气溶胶的分析 | 第45-47页 |
·微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的扩散 | 第47-58页 |
·微生物气溶胶扩散的高斯修正模型 | 第48-52页 |
·微生物气溶胶扩散模型的应用实例 | 第52-58页 |
5 鼓风曝气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研究 | 第58-70页 |
·鼓风曝气微生物气溶胶的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基地简介 | 第58页 |
·采样点布置方案 | 第58-59页 |
·采样方法及检测方法 | 第59-60页 |
·微生物气溶胶培养结果及污染程度分析 | 第60-64页 |
·冬季微生物气溶胶培养结果 | 第60-62页 |
·春季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 第62-63页 |
·微生物气溶胶对空气污染程度的分析 | 第63-64页 |
·微生物气溶胶产生及扩散 | 第64-70页 |
·微生物气溶胶扩散分析 | 第64-66页 |
·微生物气溶胶产生过程 | 第66-68页 |
·微生物气溶胶扩散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6 两种曝气方式的对比测试 | 第70-83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实验基地简介 | 第70页 |
·采样点布置及采样、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实验结果 | 第71-73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3-83页 |
·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程度分析 | 第73-74页 |
·表曝微生物气溶胶扩散模型分析 | 第74-76页 |
·两种曝气形式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程度比较 | 第76-79页 |
·表曝机不同工况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程度比较 | 第79-80页 |
·微生物气溶胶的理论抛散轨迹模拟 | 第80-83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