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背景 | 第7页 |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过程 | 第7-9页 |
第一章 “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前期调研分析 | 第9-19页 |
一、“农远”工程现行培训的不足 | 第9-10页 |
二、“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调查问卷分析 | 第10-15页 |
(一) 个人基本情况 | 第10页 |
(二) 信息技术能力情况 | 第10-13页 |
(三) 教学资源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四) 培训开展情况 | 第14-15页 |
三、“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一) “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第15-16页 |
(二) “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不足 | 第16-17页 |
(三) 网络课程是“农远工程”培训工作的最佳选择 | 第17页 |
四、“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内容体系分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 | 第19-28页 |
一、“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一) 主题式教学思想 | 第19页 |
(二) 模块化思想 | 第19-20页 |
二、“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一) 实效性原则 | 第20页 |
(二) 开放性原则 | 第20页 |
(三) 协作性原则 | 第20页 |
(四) 界面友好性原则 | 第20-21页 |
三、“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 教学理论 | 第21页 |
(二) 活动理论 | 第21-22页 |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五)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第22-23页 |
四、“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过程 | 第23-28页 |
(一) 学习需要分析 | 第23页 |
(二) 确定教学目标 | 第23-25页 |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四) 课程内容分析 | 第26页 |
(五) 媒体教学选择 | 第26-27页 |
(六) 教学效果评价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开发 | 第28-46页 |
一、“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环境、技术及体系结构 | 第28-33页 |
二、“课程学习”模块的开发 | 第33-36页 |
(一) “讲演练”学习系统开发 | 第33-34页 |
(二) “活动”子模块开发 | 第34-35页 |
(三) “资源”子模块开发 | 第35-36页 |
三、“互动交流”模块开发 | 第36-38页 |
(一) BBS教学交流管理区 | 第36-38页 |
(二) Blog教育叙事区 | 第38页 |
四、“学习资源中心”模块的开发 | 第38-39页 |
五、“辅助教学”模块的开发 | 第39-42页 |
(一) 电子词典 | 第39-40页 |
(二) 自答复系统 | 第40-41页 |
(三) 学习指南 | 第41-42页 |
六、“学习评估”模块的开发 | 第42-44页 |
(一) 作业系统 | 第42-43页 |
(二) 结业考试系统 | 第43页 |
(三) 学生成绩评价系统 | 第43-44页 |
七、“教师管理”模块的开发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农远工程”网络培训课程的应用实施 | 第46-48页 |
一、发布 | 第46页 |
二、网络课程在局域望网内前期教学测试 | 第46-47页 |
(一) 教学实验对象选择 | 第46页 |
(二) 课程辅导和交流方式 | 第46页 |
(三)网络组、面授组、网络面授结合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三、网络课程的后期应用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一、创新点 | 第48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