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债务人关系中的连带债务制度研究--兼论与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之比较
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多数债务人关系 | 第10-13页 |
一、多数债务人关系总说 | 第10-11页 |
二、多数债务人关系的体系架构 | 第11-13页 |
(一) 概说 | 第11页 |
(二) 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现行民法中的规定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连带债务制度 | 第13-34页 |
一、连带债务制度概述 | 第13-15页 |
二、连带债务概念界限的形成 | 第15-18页 |
(一) 关于概念形成的思考 | 第15-16页 |
(二) 连带债务的重要概念特征 | 第16-18页 |
三、连带债务的发生原因 | 第18-23页 |
(一) 因法律行为而成立的连带债务 | 第18-21页 |
(二) 因法律规定而成立的连带债务 | 第21-23页 |
四、连带债务的效力 | 第23-34页 |
(一) 连带债务的外部效力 | 第23-29页 |
1. 连带债务中债权人请求权的实现 | 第23-25页 |
2. 连带债务人中一人所生事项的效力 | 第25-29页 |
(二) 连带债务的内部效力 | 第29-34页 |
1. 求偿权的发生依据 | 第30-31页 |
2. 求偿权的发生条件 | 第31-32页 |
3. 求偿数额的标准 | 第32-33页 |
4. 求偿权的限制 | 第33页 |
5. 求偿权的扩张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之比较 | 第34-43页 |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概说 | 第34-36页 |
二、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区分 | 第36-43页 |
(一) 区分的意义 | 第36-37页 |
(二) 区分的相关理论 | 第37-40页 |
1. 对“法律上的关联性”的理解 | 第37-38页 |
2. 对“连带债务同一性”的理解 | 第38-40页 |
(三) 区分的具体表现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