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2 选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3 研究手段及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美学视野中的音乐情感论 | 第11-30页 |
| ·西方音乐美学情感争鸣 | 第11-17页 |
| ·欧洲单音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观及其演唱艺术 | 第11-17页 |
| ·古希腊、罗马时期情感净化说及演唱 | 第11-12页 |
| ·中世纪宗教音乐及圣咏歌唱同情感论音乐思想美学之冲突 | 第12页 |
|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中的音乐情感追求及世俗音乐的演唱 | 第12-13页 |
| ·十七世纪理性精神下的音乐审美意识及歌剧、美声唱法的诞生 | 第13-14页 |
| ·十八世纪启蒙时期的音乐模仿与情感表现意识 | 第14页 |
| ·十九世纪的音乐情感思想及歌剧演唱的发展 | 第14-16页 |
| ·二十世纪音乐美学美学思潮 | 第16-17页 |
| ·其他 | 第17页 |
| ·中国历代音乐情感论 | 第17-30页 |
| ·萌芽时期 | 第17-21页 |
| ·百家争鸣时期 | 第21-22页 |
| ·两汉时期 | 第22页 |
| ·魏晋——隋唐时期 | 第22-25页 |
| ·三国(220——280) | 第22-23页 |
| ·南北朝(420——579) | 第23-24页 |
| ·隋(581——618) | 第24页 |
| ·唐(618——907) | 第24-25页 |
| ·五代(907——960) | 第25页 |
| ·宋元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 | 第25-29页 |
| ·宋(960——1279) | 第25-26页 |
| ·辽[耶律氏](907——1125) | 第26-27页 |
|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 第27页 |
| ·明(1368——1644) | 第27-28页 |
|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 第28-29页 |
| ·散见名论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及心理学视野中的歌唱情感 | 第30-40页 |
| ·歌唱的心理与生理基础 | 第30-35页 |
| ·心理基础 | 第30-32页 |
| ·情绪与情感 | 第30-31页 |
| ·心理基础——情绪、情感与歌唱 | 第31-32页 |
| ·生理基础 | 第32-35页 |
| ·歌唱与神经中枢系统生理概要 | 第32-35页 |
| ·歌唱情绪、歌唱情感、歌唱需要 | 第35页 |
| ·歌唱的表情行为 | 第35-37页 |
| ·面部表情 | 第36页 |
| ·行动表情 | 第36页 |
| ·言语表情 | 第36-37页 |
| ·歌唱的主观体验 | 第37-40页 |
| ·情感的两极性 | 第38-39页 |
| ·总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 | 第40-55页 |
| ·歌唱艺术的情感特征 | 第40-41页 |
| ·词情 | 第40页 |
| ·曲情 | 第40-41页 |
| ·字情 | 第41页 |
| ·声情 | 第41页 |
| ·歌唱艺术情感的表现 | 第41-53页 |
| ·对声乐作品的再创造 | 第41-45页 |
| ·语言的艺术表现 | 第41-42页 |
| ·音乐的艺术表现(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润腔、音区等等) | 第42-44页 |
| ·歌唱表演与情感 | 第44-45页 |
| ·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对情感表现的影响及对策 | 第45-47页 |
| ·表演的紧张感 | 第45-46页 |
| ·对策 | 第46-47页 |
| ·气韵生动、历久弥新——浅谈中国声乐作品歌唱之意境 | 第47-53页 |
| ·气、韵 | 第47-50页 |
| ·歌唱艺术作品意境之类型 | 第50-53页 |
| ·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美学原则 | 第53-55页 |
| ·情感表现与歌曲内容要统一 | 第53页 |
| ·情感表现与外部表情、形体动作要统一 | 第53页 |
| ·情感表现与作品的风格要统一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及篇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