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为视角
| 1 导论 | 第1-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5页 |
|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 ·西方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困境 | 第13-14页 |
| ·西方心理学方法的局限 | 第14-15页 |
| ·选择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视角的理由 | 第15-16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论述途径 | 第18页 |
| ·研究进路 | 第18-19页 |
| ·立足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分析 | 第18-19页 |
| ·还原儒家心性学说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19页 |
| ·以中医学的阴阳理论解析儒家的太极理论 | 第19页 |
|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现实意义 | 第19-24页 |
|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 ·研究儒家心性学说的迫切性 | 第20-24页 |
| 2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第24-40页 |
|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 第24-31页 |
|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 第24-26页 |
| ·阴阳哲学 | 第26-31页 |
|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中医学基础 | 第31-33页 |
| ·血气的灵性与儒家身心修养 | 第31-32页 |
| ·生命活动的主动性特征与儒家的求诸本心 | 第32-33页 |
|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 第33-34页 |
| ·古代宇宙理论的支持 | 第33-34页 |
| ·古代物候理论的支持 | 第34页 |
| ·儒家心性学说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 | 第34-40页 |
| ·儒、佛心性学说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儒、道心性学说的比较 | 第35-40页 |
| 3 儒家心性学说初始的两个侧重 | 第40-68页 |
| ·孔子的心性学说 | 第40-47页 |
| ·孔子与《易传》 | 第40-43页 |
| ·孔子心性学说要点 | 第43-47页 |
| ·孟子的心性学说 | 第47-54页 |
| ·从忠恕之道到性善论 | 第47页 |
| ·孟子心性学说要点 | 第47-53页 |
| ·孟子心性学说中的生命哲学观 | 第53-54页 |
| ·荀子的心性学说 | 第54-58页 |
| ·从与天地准到天行有常 | 第54-55页 |
| ·荀子的心性学说要点 | 第55-57页 |
| ·荀子的心性学说评论 | 第57-58页 |
|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述评 | 第58-68页 |
| ·儒家心性学说的初步形成 | 第58-62页 |
| ·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局限 | 第62-68页 |
| 4 汉儒宗教化的心性学说 | 第68-80页 |
| ·道家心性学说 | 第68-71页 |
| ·黄老之学的崛起 | 第68-69页 |
| ·道家心性学说要点 | 第69-71页 |
| ·汉儒的心性学说 | 第71-74页 |
| ·汉儒的公羊学简述 | 第71-72页 |
| ·汉儒心性学说要点 | 第72-74页 |
| ·汉儒心性学说的评论 | 第74-80页 |
| ·汉儒心性学说的贡献 | 第74-76页 |
| ·汉儒心性学说的局限 | 第76-80页 |
| 5 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理学与心学 | 第80-127页 |
| ·儒家心性学说面临的新挑战 | 第80-84页 |
| ·佛教心性学说的主要观点 | 第80-82页 |
| ·佛教心性学说的优势和局限 | 第82-84页 |
| ·儒学与佛教的冲突 | 第84页 |
| ·朱熹理学时代 | 第84-98页 |
| ·理气学说 | 第84-87页 |
| ·天人关系 | 第87-88页 |
| ·天命观和人命观 | 第88-89页 |
| ·心、性、身 | 第89-91页 |
| ·形神一元论 | 第91-94页 |
| ·形神平衡理论 | 第94-96页 |
| ·形神运动的整体协同 | 第96-98页 |
| ·朱熹心性学说的评论 | 第98-102页 |
| ·生命哲学观点 | 第98-10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0-101页 |
| ·意义与局限 | 第101-102页 |
| ·理学的政治化推动及王夫之、戴震的心性学说 | 第102-108页 |
| ·朱熹心性学说的政治化推动 | 第102-104页 |
| ·王夫之的天命日新 | 第104-106页 |
| ·戴震等的训诂求源 | 第106-108页 |
|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后的心学 | 第108-119页 |
| ·陆九渊的心学 | 第108-111页 |
| ·湛若水的心学 | 第111-114页 |
| ·王阳明的心学 | 第114-119页 |
| ·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动力 | 第119-127页 |
| 6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批判与重建 | 第127-149页 |
| ·儒学批判及相关的心性问题 | 第127-132页 |
| ·新文化运动的心理原因及引发的心性问题 | 第127-130页 |
| ·“思想大统一”运动的文化原因 | 第130-131页 |
| ·“新全盘西化”与传统文化复兴 | 第131-132页 |
| ·儒家心性心理学的重建 | 第132-149页 |
| ·生命特征的儒家心性学说 | 第132-139页 |
| ·儒家心性干预方式 | 第139-141页 |
| ·重建儒家心性心理学的方法 | 第141-145页 |
| ·重建儒家心性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 第145-149页 |
| 结束语 | 第149-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57-160页 |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60-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