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法制备纳米SnO2粉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 论 | 第10-2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有机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10-13页 |
| ·光催化降解技术 | 第10-12页 |
| ·生物法降解技术 | 第12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12-13页 |
| ·电催化氧化法的应用现状及局限性 | 第13-18页 |
| ·电催化氧化发的应用现状 | 第13-18页 |
| ·电催化氧化法的应用局限性 | 第18页 |
| ·纳米材料 | 第18-23页 |
| ·纳米粒子的特性 | 第18-20页 |
|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20-22页 |
| ·纳米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4-37页 |
|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装置 | 第25页 |
| ·纳米粉体的制备 | 第25-29页 |
| ·前驱体的制备 | 第26-27页 |
| ·水热晶化形成51102晶粒 | 第27-28页 |
| ·51102纳米粉的掺杂 | 第28-29页 |
| ·三维DSA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3页 |
| ·三维DSA电极的制备 | 第29-31页 |
| ·电极的表面形貌测试 | 第31-32页 |
| ·三维DSA电极在电化学性能测定 | 第32-33页 |
| ·样品的物理性能测试 | 第33-37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3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35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5页 |
| ·透射电镜(TEM) | 第35页 |
| ·比表面积(BET)测试 | 第35-36页 |
| ·线性电位扫描 | 第36-37页 |
| 第3章 纳米粉体的表征 | 第37-46页 |
| ·引言 | 第37-39页 |
| ·掺Sb对 51102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扫描电镜分析粉体的形态 | 第41-42页 |
| ·透射电镜分析颗粒的表面形貌及颗粒形状 | 第42-4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BET测粉体的比表面积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三维DSA电极的制备及其降解有机废水 | 第46-58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电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模拟废水 | 第46-53页 |
| ·三维DSA电极处理甲基橙模拟废水 | 第47-49页 |
| ·三维DSA电极处理罗丹明B 模拟废水 | 第49-51页 |
| ·三维DSA处理苯酚废水 | 第51-53页 |
|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含致病微生物废水 | 第53-57页 |
| ·利用生物进行检验细菌实验 | 第53-54页 |
| ·生物制品无菌检验试验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电催化氧化法降解模拟废水的机理初探 | 第58-65页 |
| ·电催化氧化机理 | 第58-59页 |
| ·有机废水的电催化氧化 | 第59-61页 |
| ·直接阳极氧化 | 第60页 |
| ·间接阳极氧化 | 第60页 |
| ·阴阳两极协同催化氧化 | 第60-61页 |
| ·影响催化降解的重要因素 | 第61-63页 |
| ·电极 | 第61-62页 |
| ·电解质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73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73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