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边地大曲”--以四首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第二节 重要文献资料及现有成果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文献中的“大曲”及其与“声诗”的关系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文献中的“大曲”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大曲”与“声诗”的关系 | 第16-19页 |
1. 与“大曲”有关的“声诗” | 第16-17页 |
2. “大曲”借用“声诗”之辞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边地大曲”考述 | 第19-49页 |
第一节 “边地大曲”的范围及相关说明 | 第19页 |
第二节 《凉州》大曲考述 | 第19-29页 |
1. 《凉州》大曲源流 | 第19-21页 |
2. 唐代凉州地理位置及凉州与梁州辨析 | 第21-23页 |
3. 《全唐诗》中《凉州》资料简述 | 第23页 |
4. 反映《凉州》内容的诗篇 | 第23-24页 |
5. 《凉州》大曲的音乐特征 | 第24-29页 |
第三节 《伊州》大曲考述 | 第29-36页 |
1. 《伊州》大曲源流 | 第29-30页 |
2. 唐代伊州的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3. 《全唐诗》中《伊州》资料简述 | 第31页 |
4. 《伊州》歌辞及相关诗句反映的内容 | 第31-32页 |
5. 《伊州》音乐特征 | 第32-36页 |
第四节 《渭州》大曲论略 | 第36-39页 |
1. 《渭州》大曲的源流 | 第36-37页 |
2. 唐代渭州的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3. 《渭州》的音乐特征 | 第38-39页 |
第五节 《陆州》大曲论略 | 第39-41页 |
1. 《陆州》大曲的源流 | 第39-40页 |
2. 唐代陆州(六州)的地理位置 | 第40-41页 |
第六节 其余“边地大曲”概述 | 第41-44页 |
1. 《甘州》大曲概述 | 第41-43页 |
2. 《轮台》大曲概述 | 第43-44页 |
3. 《氏州》大曲概述 | 第44页 |
第七节 “边地大曲”的特点 | 第44-49页 |
1. 地域特点 | 第44-45页 |
2. 传入的时间 | 第45-46页 |
3. 歌辞 | 第46-47页 |
4. 使用的乐器 | 第47页 |
5. 舞姿、舞容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边地大曲”与“清乐大曲”比较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清乐大曲概况 | 第49-52页 |
第二节 清乐大曲的特点 | 第52-53页 |
1. “清乐大曲”的种类 | 第52页 |
2. 产生地域 | 第52页 |
3. 作者 | 第52页 |
4. 创始年代 | 第52页 |
5. 歌辞 | 第52-53页 |
6. 舞姿、舞容 | 第53页 |
7. 音乐特点 | 第53页 |
8. 使用乐器 | 第53页 |
第三节 “边地大曲”与“清乐大曲”的异同 | 第53-56页 |
1. 起源年代 | 第53页 |
2. 产生地域 | 第53页 |
3. 创作者 | 第53-54页 |
4. 歌辞 | 第54页 |
5. 音乐留存情况 | 第54页 |
6. 舞姿、舞容 | 第54页 |
7. 使用乐器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边地大曲”与”西域歌舞大曲”比较” | 第56-65页 |
第一节 西域歌舞大曲概况 | 第56-61页 |
第二节 西域歌舞大曲特点 | 第61-63页 |
1. 西域歌舞大曲的种类 | 第61页 |
2. 产生地域 | 第61页 |
3. 传入年代 | 第61-62页 |
4. 命名 | 第62页 |
5. 歌辞 | 第62页 |
6. 舞姿、舞容 | 第62页 |
7. 使用乐器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边地大曲”与“西域歌舞大曲”的异同 | 第63-65页 |
1. 起源及传入年代 | 第63页 |
2. 命名 | 第63页 |
3. 产生地域 | 第63页 |
4. 歌辞 | 第63-64页 |
5. 舞姿、舞容 | 第64页 |
6. 使用乐器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