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码头堆场管理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发展状况 | 第15-25页 |
·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概况 | 第15-16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股东介绍 | 第15页 |
·管理架构 | 第15页 |
·公司理念 | 第15-16页 |
·前湾集装箱码头资料 | 第16-18页 |
·码头平面图 | 第16页 |
·码头技术参数 | 第16-17页 |
·码头机械及配套设施 | 第17页 |
·码头操作管理系统 | 第17-18页 |
·码头船舶到港情况 | 第18-24页 |
·前湾集装箱码头操作量 | 第24-25页 |
第3章 前湾集装箱码头堆场操作分析 | 第25-31页 |
·堆场分析 | 第25-27页 |
·QQCT堆场计划视图 | 第25页 |
·QQCT堆场面积、箱位及堆存量 | 第25-26页 |
·QQCT堆场布局分析 | 第26页 |
·堆场利用率 | 第26-27页 |
·机械分析 | 第27页 |
·海侧界面分析 | 第27-29页 |
·船期窗口 | 第27-28页 |
·装卸量 | 第28页 |
·操作模式分析 | 第28-29页 |
·陆侧界面分析 | 第29页 |
·收发箱窗口 | 第29页 |
·收发箱作业 | 第29页 |
·堆场管理操作流程分析 | 第29-30页 |
·码头操作系统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前湾集装箱码头堆场优化模型 | 第31-37页 |
·集装箱堆场优化问题简介 | 第31页 |
·集装箱堆场模型 | 第31-33页 |
·混合作业堆场模型的优化 | 第33-36页 |
·堆场作业的难度描述 | 第33-34页 |
·堆场优化步骤 | 第34页 |
·一定操作难度级别下的可行位置选取 | 第34-35页 |
·利用模式识别技术,求出最优堆放位置 | 第35-36页 |
·堆场优化模拟结果 | 第36-37页 |
第5章 前湾集装箱码头场堆管理策略 | 第37-42页 |
·进口策略,场地进口卸船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37页 |
·出口策略,目前QQCT根据提前四天的出口收箱模式采用按航线收箱策略 | 第37-38页 |
·中转策略,中转箱作业计划在专门的中转场区 | 第38页 |
·特殊箱策略 | 第38页 |
·海侧界面策略 | 第38-39页 |
·场地-泊位船期 | 第38-39页 |
·场地-船舶优化组 | 第39页 |
·陆侧界面策略 | 第39-40页 |
·收发箱时间段的控制性 | 第39-40页 |
·未进场出口箱预录入信息 | 第40页 |
·场地归、并、转移箱策略 | 第40-41页 |
·场地机械配置策略 | 第41页 |
·场地交通管理策略 | 第41-42页 |
第6章 前湾集装箱码头堆场管理流程 | 第42-44页 |
·堆场管理流程 | 第42-43页 |
·策略及政策 | 第42页 |
·执行 | 第42页 |
·回顾 | 第42页 |
·改进 | 第42-43页 |
·码头堆场操作系统发展展望 | 第43-44页 |
·码头堆场操作系统优化和改进 | 第43页 |
·国际先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引进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