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0 引言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烃类的地球化学意义 | 第11-18页 |
| ·正构烷烃的地球化学意义 | 第11-14页 |
| ·多环芳烃的地球化学意义 | 第14-18页 |
| ·烃类的分析方法 | 第18-22页 |
| ·烃类的预处理 | 第18-21页 |
| ·烃类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 ·河流及河口烃类的研究意义 | 第22-26页 |
| ·颗粒有机物输运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黄河调水调沙对物质输运的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6-37页 |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6-28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27页 |
| ·索氏提取的条件 | 第27-28页 |
| ·快速萃取仪的条件 | 第28页 |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8-30页 |
| ·沉积物样品的提取 | 第28-29页 |
| ·悬浮颗粒物样品的提取 | 第29-30页 |
| ·POC 样品预处理及测定 | 第30页 |
| ·气相色谱测定条件 | 第30-33页 |
| ·正构烷烃气相测定条件 | 第30页 |
| ·多环芳烃气相测定条件 | 第30-33页 |
| ·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的回收率 | 第33-37页 |
| ·多环芳烃的回收率 | 第33-35页 |
| ·正构烷烃的回收率 | 第35-37页 |
| 3 黄河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 | 第37-45页 |
|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 ·黄河干流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地域性 | 第38-41页 |
| ·郑州花园口悬浮颗粒中正构烷烃的月变化 | 第41-44页 |
| ·黄河悬浮颗粒中正构烷烃总量与世界其它河流对比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黄河口及近海悬浮颗粒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 | 第45-62页 |
| ·黄河口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 | 第45-56页 |
| ·黄河口水样各粒级颗粒物的颗粒组成及其POC 含量 | 第45-47页 |
| ·黄河口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 ·黄河口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49-55页 |
| ·黄河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入海日通量估算 | 第55-56页 |
| ·黄河口不同盐度区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 | 第56-61页 |
| ·样品采集 | 第56页 |
| ·黄河口不同盐度区悬浮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组成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 ·黄河口悬浮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黄河口及近海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62-74页 |
| ·黄河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 | 第62-67页 |
| ·站位图 | 第62页 |
| ·黄河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 | 第62-67页 |
| ·黄河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 | 第67-73页 |
| ·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 ·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69-72页 |
| ·利用生物阈值评价沉积物的质量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