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路 | 第8-9页 |
第一章 技术进步理论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内涵 | 第9-13页 |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技术进步定义的分类 | 第10-11页 |
三、中性技术进步的划分 | 第11-13页 |
四、对技术进步作用的负面效应认识 | 第13页 |
第二节 技术进步理论的演进过程 | 第13-21页 |
一、古典主义学派的认识 | 第13-14页 |
二、凯恩斯的认识 | 第14页 |
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认识 | 第14-16页 |
四、熊彼特和库兹尼茨的创新理论 | 第16-17页 |
五、丹尼森的认识 | 第17页 |
六、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的认识 | 第17-19页 |
七、我国学者对技术进步的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1-24页 |
一、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 第21页 |
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21-22页 |
三、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 第22-23页 |
四、技术进步优化就业结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技术进步的测算模型和方法 | 第24-31页 |
第一节 CD 生产函数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丁伯根的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索洛-斯旺模型 | 第26-30页 |
第四节 CES 生产函数模型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的总体测量及分析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现状 | 第31-36页 |
一、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 第31-33页 |
二、科技水平发展概况 | 第33-35页 |
三、产业结构状况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第36-48页 |
一、模型变量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36-39页 |
二、各生产要素的贡献度测算 | 第39-48页 |
第四章 技术进步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作用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 第48-56页 |
第一节 经济带区域内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一、对各个城市技术进步状况测算 | 第48-49页 |
二、测算结果的总体及层次分析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与全疆平均水平对比分析 | 第52-56页 |
一、全疆技术进步贡献度测算 | 第52-54页 |
二、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56-63页 |
第一节 当前技术进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一、对技术进步的认识不足 | 第56-57页 |
二、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存在体制障碍 | 第57页 |
三、科技相对力量薄弱,科技基础条件差 | 第57-58页 |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 第58页 |
第二节 提升技术进步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 第58-63页 |
一、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好培育吸引人才的机制 | 第58-59页 |
二、政府应着重构建良好的科技发展外部环境 | 第59-60页 |
三、促进企业创新群体的形成 | 第60页 |
四、促进城市互动,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 | 第60-61页 |
五、“东联西进”扩大交流,为引进技术成果创造条件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